正文 第188章 玩具車的輪子壞了怎麼辦(1 / 1)

“情景再現”

津津媽媽網購了一輛玩具車,津津一看就眼睛發亮,拿過來就玩,再問他話時沒個兩三遍不回答,那個專心啊。第二天早上一定要把玩具車帶到學校去,再三叮囑他要當心,晚上回到家拿出來一看,正如所擔心的那樣,玩具的輪子沒了。

津津委屈地說:“不是我弄的,是小朋友弄的,玩具車的輪子壞了怎麼辦呢?”

“常見的回答”

“叫你別帶到學校去,你就是不聽。活該!”

“專家分析”

從孩子學會獨立行走的那天起,做父母的就要有意識地鼓勵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尤其是孩子到了三四歲,很是喜歡模仿父母做這做那:在父母洗衣服時,孩子往往也會拿塊布片放在水裏搓;當父母摘豆角時,孩子常常會蹲在旁邊一起弄弄剝剝……其實,這隻是孩子覺得好玩,有時還會妨礙家長做事。到了上學,孩子會經曆更多的事情。

津津願意把玩具帶到學校去,這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這至少說明他願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大家。這種意識是現在很多獨生子女缺乏的。所以應該多給他一些鼓勵,即使玩具有所損害,這個代價相比他的成長算不了什麼。

“消極的回答”

“沒事,我再給你買一個,以後你別帶到學校去了啊。”

“誰弄的,你就打他。”

“合理的回答”

“孩子,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心愛的玩具壞了,讓爸爸和你一起來修理好不好。明天你就又可以帶到學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了。你做得真棒!”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輪子為什麼會壞了,我們來看看裏麵的構造。”(玩具壞了,別大驚小怪。壞了也可以照樣玩,但是家長可以借這個機會幫助孩子了解玩具的構造。)

快樂承諾型-“寶貝兒,玩具壞了,你看要怎麼辦呢?”

溫情傳遞型-抱著孩子說:“寶貝兒,你不想讓玩具壞是不是,那我們要怎麼做呢?”

“溫馨提示”

玩具為什麼會壞?家長們別比孩子還著急。幫助孩子學會坦然麵對,是正確的事情依然要堅持,比如孩子願意與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別惦記這個玩具花了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