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點點現在2歲了,是個非常懂事乖巧的女孩。但是有一個毛病真的很讓媽媽頭疼-總要人抱(尤其要媽媽抱),總是玩著玩著就要媽媽抱。在托兒所也是一樣,老要老師抱她。老師如果要抱其他的小朋友,她就會把那個小朋友推開,讓老師抱自己。
點點總是剛走了幾步就說:“媽媽,我累了,抱我好嗎?”媽媽知道她不累,但是媽媽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常見的回答”
“你長的腿是幹嘛的,自己走。”
“專家分析”
孩子需要擁抱一般來講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真的需要家長的擁抱。比如孩子生病了,身體不適。這種情況家長一般都會發現,應很體貼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但是有一個情況家長往往會忽視。科學研究表明,孩子老要人抱,與嬰兒時期缺少與家長的肌膚接觸有關。應經常擁抱孩子,和孩子一起玩觸覺遊戲,給孩子做按摩。另外,2歲的孩子獨自玩一段時間後,需要回到媽媽懷裏得到安慰,需要享受像嬰兒一樣的“待遇”都是正常的。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的確是形成對家長的依賴,不願意自己多走路,一到家裏就到處跑,停不下來。很多家長碰到孩子哭鬧,就會很痛快地滿足孩子的要求,聰明的寶寶們都會注意到這些細節,就會經常使用這個招數,逼父母和老人們就範。
“消極的回答”
“好吧,我來抱。”
“自己走,到了目的地我就給你糖吃。”
“合理的回答”
細心地觀察孩子的狀態,如果孩子活蹦亂跳,精神很好,就說:“孩子,爸爸媽媽也很累,你需要自己走,我們來邊走玩數數的遊戲怎麼樣?”
“舉一反三”
合理承諾型-“你自己走吧,我相信你會做得很好的,到了目的地,媽媽答應你給你講一本故事書的故事”
引導思考型-“寶貝兒,你看前麵有一個路口,我們看誰先到那裏好不好?”(當然,家長要讓孩子跑第一。)
擇優選擇型-“寶貝兒,媽媽好累啊!是要媽媽抱你走,還是你自己走呢?”
“溫馨提示”
科學家說,孩子每天至少需要擁抱8次,輕輕地告訴他,爸爸媽媽愛你。這會讓孩子覺得溫暖,覺得有安全感,其身心會健康成長。除了做到這些,爸爸媽媽有機會還是讓孩子多走路、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