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5章 藥那麼苦,我可以不吃嗎?(1 / 1)

“情景再現”

越越現在已經2歲了,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味覺也比較敏感了,吃到不對味的東西,她就拒絕喝。孩子難免有生病吃藥的時候,每次為了喝藥,爸爸媽媽的嘴巴都說幹了,輪番上陣都不行。哄也哄過,吼也吼過,都不管用。越越總是說:藥那麼苦,我不喝行嗎?最後隻好硬拿來灌。媽媽也知道灌藥是很危險的,不這樣又沒有別的辦法。

“常見的回答”

“藥就是苦的,吃了藥病才能好啊,來,吃藥吧!”

“專家分析”

寶寶的味覺發育逐漸完善後,對苦、澀或有異味的藥物會比較敏感,寶寶吃過一匙苦藥之後是不肯再吃的。為了避免因藥物味道而影響服藥,家長們最好在藥品選擇上早做準備,選用味道好的兒科用藥,如甜的糖漿、有水果味的咀嚼片或含片等,讓寶寶能順利吃藥,達到治療的目的。

但是遇到吃藥的問題,不是隻靠勸說可以解決的,需要全家共同努力。在孩子接觸到藥物的時候,要避免拖拖拉拉。

首先要給孩子統一的感覺:藥是一定要吃的,現在不吃,過一會兒也必須吃,家長一定要語氣一致,特別是家有老人的家庭,更需要協調好。這一點做好了,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其次,遇到藥物比較苦的情況,一定要講究一些方法,做好準備工作。孩子有時候是狡猾的,會在吃藥的過程中觀察,碰到有心軟的家長他能立即抓住機會。所以家長要溝通好,學會配合。不給孩子可乘之機才行。這樣孩子才能較快地將藥吃掉,病才能很快好起來。

越越不吃藥的情景,應該說是已形成了習慣了。這樣,就很難扳回來。

“消極的回答”

“不吃藥,就不準看動畫片。”

“再不吃,我就揍你。”

“吃吧,快點吃完我給你買玩具。”

“合理的回答”

“寶貝兒,藥很難吃是吧,所以我們才要趕緊喝掉它,讓我們的病趕緊好起來。”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寶貝兒,你想不想病趕快好起來不要去輸液呢?那就喝掉這個。我們看看有什麼好辦法喝它好不好?”

快樂承諾型-“寶貝兒,吃過藥就可以玩你喜歡的大汽車啦!快點喲!哎呀,爺爺像是要走的樣子!”

溫情傳遞型-抱著孩子說:“寶貝兒,你在想什麼呢?跟媽媽說說看!”

“溫馨提示”

在這個問題上,家長之間的統一和配合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