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當當生病了。爸爸媽媽帶當當去醫院看病。醫院裏看病的人特別多,爸爸先去排隊掛號。當當和媽媽就在人少的地方等待。看到這麼長的掛號隊伍,爸爸排在最後麵,隨著隊伍慢慢往前移動。
心急的當當就問了媽媽一連串的問題:我們不是來看病的嗎?爸爸為什麼去掛號呢?我們幹嗎在這裏等啊?
“常見的回答”
“看病就必須先掛號,否則醫生不給看病。”
“專家分析”
在醫院裏,隻有掛號費是作為醫生的勞務費。掛號費是醫生接診病人、對病人的診斷、檢查過程所付出的勞動報酬。現在不光有普通掛號費,而且還有專科門診掛號費、專家門診掛號費之分。專家門診又分為享受國家津貼的專家與享受地方津貼的專家掛號費,這些費用都是不同的,這也是為了盡量做到優質優價,按勞付酬。現在的掛號,還有排號的作用。
對於孩子,他理解不了這麼多情況,但是家長不妨耐心地告訴孩子實際情況,同時可以讓孩子通過排隊理解社會秩序,看病的前後過程,建立秩序的概念。通過生活中的例子,比說教式的教育更加有效。
“消極的回答”
“看病就要掛號,問什麼問?”
“我也不知道啊,管他呢。反正規定了要掛號就掛號唄。”
“合理的回答”
“因為有很多人看病,所以我們需要排隊,就像我們去看電影需要先買票一樣,看病的流程就是先掛號。”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為什麼要掛號,你覺得呢?你還記得我們去看電影嗎?”(引導孩子思考,與熟悉的東西聯係起來。)
快樂溝通型-“寶貝兒,如果不掛號,醫生會給我們看病嗎?”
溫情傳遞型-抱著孩子說:“寶貝兒,掛號既是交診療費,又是排隊的意思!一會兒我們看看我們排多少號了。”
“溫馨提示”
在一定程度上,孩子是通過父母的教育來認識這個世界的。父母的一言一行比任何教育都影響重大。明智的父母應當願意做孩子成長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