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包包感冒了。一大早被爸爸媽媽帶到醫院。包包的體質還不錯,這次是他第一次去醫院,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在路上,包包有點緊張,咬著嘴唇不說話。忙碌的爸爸媽媽並沒有注意到孩子情緒的變化。他們還在商議選擇醫院的事情。
很快到了醫院。包包開始往後退。當他發現這個地方人特別多,膽怯少了很多。在他心裏,隻有好玩的地方人才會多,這裏應該是挺好玩的吧。
但是穿白色衣服的醫生和長長的隊伍,以及很多焦慮的家長,讓包包感到事情不妙,這並不是一個好玩的地方,空氣味道也不好。特別是當他看到醫生脖子上掛的一個東西時,更加不安了,那個東西下麵有個亮晶晶的小鏡子,醫生還把它放到耳朵裏,鏡子貼在包包的背上,太冰涼了。包包緊張極了,但是壓製著自己的情緒。
直到從醫生處出來,包包突然大哭起來。聽包包說了半天,細心的媽媽才發現是醫生的聽診器嚇著包包了。媽媽後悔之前粗心大意,沒有和他解釋聽診器了。
“常見的回答”
“乖,不怕,那是聽診器,是幫我們看病的。”
“專家分析”
孩子對聽診器一般倒不會太害怕,隻要稍微解釋一下即可。
但是家長們應該借題發揮一下。聽診器的構造,為什麼要聽背部和胸前,為什麼可以聽出病來等等一係列問題,家長要學會引導孩子去認識生病和器械。
認識生病可以幫助孩子配合治療,認識器械則可以幫幫助孩子建立方位感、秩序感。了解器械的構造,在西方國家教育裏做得相對較好,西方國家父母會耐心地告訴孩子器械的真實情況,而不是灌輸道理。
“消極的回答”
“這是聽診器,給我好好記住了!”
“反正是看病的,你管它呢。”
“合理的回答”
“這是聽診器,醫生通過這個東西幫助我們了解身體。你看它是不是很有用呢。而且那塊明晃晃的小金屬片還很漂亮呢。”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寶貝兒,這是聽診器,想想看,醫生為什麼要聽我們的背呢?”
實驗模擬型-“你知道聽診器是做什麼的嗎?我們回家做一個好玩的遊戲吧。”
發揮想象型-“寶貝兒,你認為那是什麼?是幹什麼用的呢?”
“溫馨提示”
提倡家長們多告訴孩子事情的真相,或者引導孩子自己去探索和掌握了解知識的方法。這比直接告訴答案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