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體檢的時候,有一個環節,大部分的孩子都會聞之色變,那就是抽血。
凳凳倒是從小膽大,碰到打針抽血也很坦然,平靜得像個大孩子,還會在紮針之前提醒護士輕點紮。媽媽每次都給凳凳豎起大拇指。凳凳很自信,但是他並不知道為什麼要抽血,他看到抽血弄得其他很多小朋友都哭鬧不停,覺得他們怪可憐的,於是他忍不住問媽媽:“為什麼要抽血呢?不抽行嗎,你看那些小朋友多可憐啊!”
媽媽聽完笑了。凳凳還挺有愛心的。
“常見的回答”
“抽血是為了看病,寶寶。”
“專家分析”
孩子對一切事物都很好奇。像凳凳這樣的小孩比較少,大多數小孩害怕抽血,導致醫生要費很大勁才能抽好血。有一些小孩是因為恐懼,不知道抽血是什麼,擔心自己受到傷害,因此對抽血充滿了本能的恐懼。所以家長一定要做好解釋工作。
“消極的回答”
“抽好後,我給你買玩具啊。”
“別鬧了,趕緊抽,沒工夫搭理你。”
“合理的回答”
“我們血液裏有些小壞蛋,讓叔叔幫我們檢查一下好不好?”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寶貝兒,抽血是為了讓醫生看看身體裏有沒有細菌在搞破壞。如果抽血檢查有細菌的話,就要想辦法殺死細菌。你說抽血是不是很好呢?”
快樂承諾型-“寶貝兒,抽完血,醫生檢查一下,就知道身體裏有沒有細菌了。”
溫情傳遞型-抱著孩子說:“寶貝兒,抽血會有一點疼,有些人會害怕!不過,抽血可以讓醫生幫我們檢查身體裏有沒有讓我們不舒服的細菌。”
“溫馨提示”
在抽血室經常會聽到孩子的哭鬧聲,伴隨的是家長緊張的安慰聲,不少家長是隨口就承諾買很多玩具禮品什麼的。這些都是不合理的。對孩子的成長有百害無一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