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壇壇最近得了肺炎,還好,不算太嚴重,隻需要每天到醫院輸液即可。
於是媽媽每天都帶著壇壇往來於醫院和家之間。每天都重複的一件事,就是排隊、掛號、看病、拿藥、輸液。壇壇每天都會有不同的問題冒出來,而且她不肯放過任何一個小環節,總是要打破沙鍋問到底。這不,聽到護士拔針後,每天都要叮囑一句:按住針口3分鍾,壇壇又產生了新的疑問了:“輸液後為什麼要按住針口3分鍾?”
“常見的回答”
“護士告訴我們怎麼做,咱就怎麼做唄。”
“專家分析”
當聽到孩子不斷提出的新問題時,家長應該感到高興。這說明孩子在觀察世界,自己也在不停的思考。
“消極的回答”
“不按住,就會流很多血啊!”
“這是醫院規定的,必須按住3分鍾。”
“合理的回答”
“嗯,你這個問題非常好。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吧。咱們可以通過上網、看書、谘詢醫生等來獲得答案,你還有其他辦法嗎?”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寶貝兒,不按住的話,手上會有青淤,就像沒洗幹淨一樣,還會有點疼。你要不要按住呢?”
快樂誘導型-“寶貝兒,你按住3分鍾就可以回家了。你想不想回家呢?”
溫情傳遞型-“寶貝兒,媽媽抱著你,你自己按住。你看,手上是不是還有膠布呢?這個要按住3分鍾後才能撕掉,扔到垃圾桶裏。我們耐心地等著,一會兒就好了。”
“溫馨提示”
讓孩子知道尋找答案的方式也是家長的責任。放權讓孩子去做,同時告訴孩子正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