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為了盡快滿足欲望,收取報酬,這些平時愛溜號的人,竟能比過去更容易地集中注意力,很快達到了預定的學習目標。
這種在心情愉快的前提下努力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與呆板地死啃書本的學習方法比較起來,更容易培養人的興趣,更容易形成無意集中,也就是說集中注意力所需要作出的努力更少。也因為人在心情愉快的時候大腦放鬆,更容易在大腦中留下印記,因此,學習效率更高,記憶更能保持長久,理解也比平時敏捷。
培養樂觀向上的心態。有了良好的心態,就能平靜對待困難和挫折,抵抗各種幹擾,專心學習或做事,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
第四節 培養自信,避免自卑、自戀有助於
避免注意力分散避免注意力分散還有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學會不想自己。這個方法特別適用於一些總是為一些小事譴責自己,覺得自己做得不對,會遭人恥笑的人。這樣的人總是會為一點點的小事左思右想,經常為我今天穿的衣服不漂亮,我今天臉上長了一個痘別人不喜歡我,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攪得寢食難安。其實這樣的人無形中就犯了一個毛病:常常以為自己是被注意的中心,常常覺得別人都在注意自己,而且一般來說還不是讚揚的那種,而是帶有批判眼光的被注意。而實際上,其他人壓根就沒注意到他們的不同。他們的問題就出在不自覺地把注意力指向自己。其實這種過度抬高別人對自己的注意的做法,多半是或完全是自己的臆想,結果把自己整得很難受,別人也覺得莫名其妙。
這其實是個很大的誤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自己的任務,就孩子來說,也是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學習任務,都有自己的興趣點,都有著自己要做的事。根本不可能像自己那樣時刻注意著別人的一言一行。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把自己想得太重要,就覺得別人都在注意自己,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每個人的思維和注意力的方向都是不相同的,就算你出醜的時候別人看到了,可是沒準別人當時心裏想著別的事,壓根沒注意到呢。就算注意到了,每個人想法觀點不同,未必就認為你出醜了呢。再說了即使眾人注意你也沒有什麼可怕的,誰沒有出錯的時候,人無完人。
有的學者說“自我的感覺是臆想的一種形式。別人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都在注視著你。每個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記得這一點,你在他們麵前便不會感覺不舒服了。”如果聽任這種自我的感覺一直發展下去,形成兩種極端的時候,就會嚴重影響大家的學習工作。
一、自我懷疑和自卑感。在心理學中,自卑屬於性格上的一個缺陷。自卑,即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等作出偏低的評價,總覺得自己不如人,悲觀失望、喪失信心等。就是感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別人,從而表現出社會交往時的一種羞怯不自在的苦惱心理。這種苦惱會極大地轉移人的注意力,而且日漸敏感,對自己的注意力就越多,越多的注意力更增強自卑感,對人的注意力產生嚴重的影響。導致自卑心理的原因很複雜,有的人自卑心理的誘因是思想認識方麵的,如對自己的期望不高,或者相反,期望過高,不切實際。
既然自卑極大地占據著我們的注意力,那麼要想改善注意力,就需要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改變自卑的症狀其實是可以的,我們要一開始就不斷刺激,然後是慣性思維不斷加重。隻要認識了自卑的根源,並反複地扭轉不良慣性思維,使之形成良性慣性思維就可以了。
二、感覺自己與眾不同,形成自戀心態。這種類型的心理也容易導致人把自己的注意力過度地轉移到自己身上來,從而對注意力形成極大的幹擾。自我認可的、自我欣賞程度和自我關注以及虛擬中的別人對自己關注比自身實際情況差得太大的就叫“自戀”。因為自戀會極大地占據人的注意力,扭曲人的正常注意力,因此,要想改善注意力,也要改變這種心理狀態。
總的來說,人的注意力與人格的方方麵麵都有關係,要想形成正常的心理和良好的注意力,無論是自卑還是自戀都是必須要避免的。孩子一旦產生了自戀心態,一般不容易糾正。所以對孩子從小教育培養,應以預防為主,對孩子適度的愛護和合理的教養。
過度消極自卑和過分自戀都是不可取的。我們要取長補短,培養我們的自信心。自信作為一種心理素質不可能寫在每個人的臉上,不是說一看就知道是自信還是不自信的。
要知道一個人是否自信,必須通過對其一貫的行為表現進行觀察才能做出判斷,自信行為的表現特征有以下幾點:
1.能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敢於拒絕他人過分的請求,爭取自己的權利,表達自己的憤怒,要求攪擾自己的人改變他們的行為。
2.敢於表達自己。敢於表達不同的意見,不迷信權威,不人雲亦雲,承認自己與他人在觀點上存在差異。
3.能夠承擔責任,敢於麵對自己的過失。承認自己犯了錯誤,虛心接受批評,謙遜好學,能夠不恥下問。
4.不嫉妒別人,和大家友好相處。能夠發現別人的優點或成就,善於表揚他人,也能坦然接受他人的讚揚。
這些雖然不能準確地判斷出一個人的性格以及內心活動,但基本上可以對一個人的自信狀況做出評定。大家可以參照以上標準,如果與自己的情況很符合就說明自己是個自信的人;如果有一點不符就說明不夠自信;如果有更多甚至完全不符就說明自信水平非常低。發現自己不夠自信或自信水平很低,這就需要大家注意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訓練來提高我們的自信心。
第一,在一周的時間裏,自己做幾件比較漂亮的小事,並嚐試自己表揚自己。(通過這個小小的練習,會使你增加樂觀與自信,以積極的心態去麵對身邊的每一件事情。)
第二,在做好一件事情的基礎上,回憶自己為完成這項工作所付出的心血。讚揚自己,告訴自己,你是一個英雄,完成了了不起的工作,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能力,等等。(這樣你就會感到驕傲和自豪。)
第三,尋找你可以做的、合理和可接受的情況的事情。在完成事情的過程中鍛煉自己。(這樣你就可以改變現狀,取得更大的進步。)
可以在以後的時間裏把這些訓練重新多做幾次,鞏固以前所做的成效,努力養成避免消極自談的習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也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不要過於自卑和自戀。作為孩子,他們生活在學校和社會中,既需要通過學習來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長處,也需要通過這種了解來改正自己的心理問題,這樣既有利於學習,也有利於注意力的提高。因為沒有那麼多心理問題來分散注意力了,注意力自然就會比較集中。
第五節 營造環境排除幹擾
孟母三遷的故事家喻戶曉,講述的就是環境的重要性。
孟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3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孟母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
最初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送葬的隊伍經常從他家門前走過。孟子常常拋下書本跑去觀看,還模仿隊伍中吹鼓手和婦女啼哭的樣子,甚至還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遊戲。孟母很憂慮,認為不利於孩子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裏。
到了城裏之後因為他家處於鬧市中,打鐵聲、殺豬聲、叫賣聲終日不斷,聽著聽著,他就讀不下去了。後來,孟子就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買賣的遊戲。孟母覺得這個地方很難讓孩子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城東的學宮對麵居住。學宮那裏的環境很好,書聲琅琅,讀書的氛圍很濃。孟子很快安下心來讀書。
這個故事說明,環境對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一個安靜的環境,思維無法集中,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別人打個岔,你忘了,好不容易再次集中起來的時候再來一陣吆喝聲,思路又被打斷。這樣子是不行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也有許多像孟母一樣,為了自己的兒女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不知道搬了幾次家,不過,作為孩子,要一心想學的話,應該盡量為自己尋找安靜的空間,自己為自己創造條件。好環境也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這個方法,非常簡單,在家中學習的時候,無論是寫作業還是複習功課,都要將書桌上包括書房裏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全部拿走。而且要盡量收拾整潔,這樣在學習過程中,偶爾抬頭的時候就不會被各種物品影響心情,分散注意力。這種做法是訓練注意力的初級階段。初級階段,因為注意力集中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因此,需要借助外界環境來幫助自己集中。不然的話,可以想象,坐在書桌前麵,稍有困倦的時候,一抬頭,看見一本雜誌,於是拿起來翻一翻,結果一看入了迷,學習就忘了。這兒有一張報紙,隨便看了一眼,結果發現內容還挺感興趣的,那先看完再說吧。或者寫字的時候書桌亂七八糟,一會兒碰到這個東西,一會兒那個東西又影響了,很快注意力就會被分散。於是就看起來,完全忘了原來自己是要做數學題的。或者本來你是要學習的,桌子一角的小電視還開著呢,隨便瞄一眼,瞄一眼完了再瞄第二眼,看著看著就進入電視中了。這是完全可能的。甚至可能是一張小紙片,上麵寫著什麼字,看著看著又想起一件事情。
所以,在最初對不甚集中的注意力進行訓練的時候,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要清理環境,把一切可能會導致注意力分散的東西都移走。然後,使自己迅速進入主題。久而久之,進入主題所需要的時間就會越來越短,注意力就會越來越好。
反之,如果你坐在那裏,10分鍾之內腦袋瓜裏還是車水馬龍,東扯西想,天馬行空,那麼這10分鍾就被浪費掉了。再過10分鍾,又想起來另外一件事情,然後再想到其他事情,然後一件接一件地串聯起來,10分鍾,20分鍾,一個小時就都會這樣過去了。
此外,自己居住的環境裏麵如果有人大聲喧嘩的話,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去和他們說,告訴他們不要說話了。這樣如果可行的話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但是上麵這個辦法,有時可能不好使,因為你不能管住所有人,而且一旦言語不和吵起架來什麼的,反而更加分散注意力。所以你最好就是去適應這種環境。你試著能在嘈雜的環境中去學習,心能平靜下來,能專注下來就最好。你可以在飯堂、或者聽著音樂去專注地寫一樣東西。這樣久了就別說那種小聲音,大聲音你也不怕。毛主席不就是為了訓練自己的注意力專門到鬧市中去學習嗎?
如果說收拾書桌是為了收拾出一個安靜的不受打擾的環境,那麼接下來的一步就是清理自己的大腦,把大腦中與目前要做的事情無關的所有思緒都清理掉。這樣看來,我們的大腦就像是一個屏幕,要想清理清楚,就要經常清理自己的桌麵。收拾幹淨之後,大腦裏就像清理過的電腦桌麵,看過去的時候一目了然,也沒有什麼可以引起注意力分散的東西了。
第六節 飲食調節注意力
注意力與人的大腦密切相關。雖然人的大腦隻占總體重的2%,但它要用掉總能量的20%。如果大腦接受的隻是低能量食物,它就會運行不力;如果營養均衡,合理地調節飲食,供給高能量食物,大腦就能流暢、高效地工作。因此,知道供給大腦正確的“大腦食物”,是提高學習能力的起始步驟之一。
所以,孩子身體的好壞對注意力很關鍵。一般來說,良好的注意力需要充足的營養、休息和睡眠。
首先,學習前不要吃大餐。吃得太飽容易使人產生惰性,俗話說:“一飽百不思”就是這個意思。一般吃到七八成飽就可以了,在感到饑餓的時候可以加餐。
其次,上午是人們一天活動的開始。我們一般都說“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這是很有道理的。上午一般活動量最大,大腦慢慢從睡眠中清醒過來。所以早餐一定要吃好。要盡量供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不要過於油膩,不要太鹹。一般來說,含有豐富澱粉的食物在早餐時應該避免,因為澱粉在人體中消化後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大腦中二氧化碳多了,氧氣就相應減少,人就會昏昏欲睡。更談不上注意力集中的問題了。因此,早餐可以避免或者少吃麵包一類的食物。
午餐是一天中承上啟下的一頓飯。在教室裏坐了整整一上午,孩子的肚子開始咕咕作響了。因此中午飯菜要豐盛,量要足,一定要孩子吃飽喝足。另外也要不斷變換食物的品種花樣,增強孩子的食欲。吃飽吃好了,孩子在下午的學習中就比較有精神。
晚餐要吃少。晚餐不需要太豐盛,應以穀類食物和蔬菜為主,最好多一些湯或者粥之類。口味要清淡易於消化,不要過於油膩或者過辣過鹹,免得刺激得好久無法恢複。再則,吃太飽不容易消化影響睡眠。晚餐後休息一會可以適當吃些水果,增加維生素的吸收。
另外,一日三餐吃完飯後不要馬上就開始學習,一般情況下吃完飯後要休息一會,以便胃腸裏的食物能夠充分消化。再則,立刻開始學習,效果也不好,身體裏的血液要用來消化食物,大腦供血就不足夠。
總的來說,每餐都不要吃得太飽,如果每餐都吃得過飽,身體的消化係統就要超負荷工作。這樣久而久之,就容易產生胃脹,胃痛,會致使血液過久地積存於胃腸道,從而導致大腦缺血缺氧,繼而造成腦細胞發育不良,降低智商。
據科學家研究,大腦中有一種叫纖維芽的細胞,人體如果經常飽食,那麼就會誘發這種細胞中的生長因子裏麵的蛋白質大量分泌,從而使血管細胞增殖、管腔狹窄、供血能力削弱、加重腦缺氧。而這種傷腦物質的分泌,目前尚無有效藥物抑製,隻有靠適當減少食量來預防。吃得太飽對注意力的影響在於,大量占用了本來該流往腦部的血液,致使大腦供氧不足,引起注意力下降。
在校孩子學習緊張,要進行緊張的腦力勞動,所以身體能量消耗很快,要及時補充營養。但是要注意這並不是說要大吃大喝,比如有的家長為了給孩子補充營養,天天頓頓都是大魚大肉唱主角。這反而會分散注意力。總的來說,合理的飲食選擇上應本著高糖、高蛋白、低脂肪的原則。這是因為大腦在工作時,大腦消耗的能量主要是糖類,血糖水平低,大腦的工作效率也高不了。腦力活動還需要大量的蛋白質,蛋白質能直接參加大腦的活動。關於脂肪,因孩子大部分時間是坐在書桌前,很少運動,能量消耗不掉就會積蓄,造成肥胖。
綜上所述,孩子學習壓力大,無法集中注意力的時候,家長可以合理地參照各種食物的營養成分對孩子的飲食進行調理,從而達到最佳效果。
還有些特殊情況,也需要飲食來調理。比如有的孩子由於過於緊張,信心不足,會導致心理上失去平衡,大腦負擔加重,食欲不振,這必然給學習帶來影響。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在先幫助孩子處理好各種心理矛盾,提高學習效率的基礎上,可以在飲食上加以調整。在飲食上要注重色、香、味、形和營養搭配。菜肴應當清淡爽口,色澤鮮豔,並可適當選擇具有酸味和辛香的調料,比如,食醋,可以刺激胃液分泌,以便增強食欲。
隻有通過合理的飲食,科學地進行食物搭配,才能使我們的身體隨時處於健康的狀態,使我們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因此,知道供給大腦正確的“大腦食物”,是提高學習能力的起始步驟之一。對於我們保持注意力,學好文化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七節 注意力訓練法
注意力訓練有很多方法,這裏簡單介紹幾種。
1.幹擾性訓練法。注意力不佳往往是主體抗幹擾能力較差的結果,為此,可以用有意識地讓孩子在外界幹擾環境下學習的方法來進行訓練,比如,給孩子放電台的節目、讓孩子看電視等,或者可以模仿毛主席的做法,定時地在家附近的鬧市學一會兒習。受訓孩子在這種環境下閱讀課文,進行定量作業練習。幹擾學習的音量、持續時間、訓練次數的安排以及學習材料的內容應遵循從小到大、從短到長、從少到多、從易到難的原則。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對這些原本幹擾自己學習的聲音就會熟視無睹,不再有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