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吃過苦的男孩將來更有出息(1 / 1)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無一不在告訴我們,男孩將來要麵臨的社會是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如果自己的男孩沒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就不能以強健的體魄接受各種挑戰,也就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

一個中國男孩打翻了牛奶,父母會馬上跑過去,把男孩抱到一邊說:“男孩,有沒有燙到手?”甚至還會罵罵咧咧道:“都怪這杯子滑,讓寶寶抓不住,媽媽把它扔掉,寶寶不哭!”於是,男孩不哭了。

同樣是這種情況,美國父母並沒有馬上跑過去抱男孩,而是微笑著對男孩說:“寶貝,我們先到廚房,拿塊海綿,一起把牛奶擦幹淨好嗎?”然後,父母會和男孩一起收拾打翻的牛奶,還會告訴男孩應該怎樣端杯子才不會滑落。

教育的結果是,美國的男孩總是樂觀地麵對困難,積極地尋求方法去解決困難;而中國的男孩遇到困難時,多會消極逃避,甚至推卸責任給自己的父母,當遇到重大問題時,男孩會六神無主,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

在很多發達國家,都很重視對男孩進行吃苦教育。在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特別規定:學生不帶一分錢,必須獨立謀生一星期才能予以畢業。通過這種吃苦訓練來培養男孩獨立生存的能力。條件盡管苛刻,卻讓男孩們受益匪淺,家長們對這項活動也全力支持。

瑞士父母從小就非常重視對男孩進行吃苦教育,讓男孩學習自食其力,以免將來成為無能之輩。如瑞士有德語區和法語區,瑞士的父母會讓成年的男孩到不同語言的家庭去做工,既鍛煉勞動能力,又有利於學習語言。

日本父母鼓勵男孩在課餘時間外出打工賺錢,通過在飯店做服務生,在商店做售貨員,或是做家庭教師等來賺取零用錢。

為培養男孩的吃苦精神和獨立生存能力,加拿大父母有意識地讓男孩學習獨立生活。有位父親讓上小學的兒子每天早上到各家去送報紙,因此男孩每天要早起,無論刮風下雨,都沒有耽誤過。

其實,讓男孩吃點苦是對他的毅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種磨煉,不能吃苦的男孩很難對現實有深刻的了解和理解。給男孩適當進行吃苦教育,是一種“大愛”的表現,是對男孩負責的表現,是有助於男孩成長的表現。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為了能讓男孩健康成長,全麵發展,父母應該鼓勵男孩從小樹立不怕吃苦、敢於吃苦的信念,讓男孩經受更多的鍛煉。

今天的男孩所麵臨的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市場經濟社會,優勝劣汰是普遍的現象,每個人將來都要站在競爭的第一線,麵臨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這種情況下,單憑知識和智力,缺乏吃苦的精神,沒有拚搏進取的意誌,沒有堅忍不拔的毅力,是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的。

強調讓男孩吃苦,並不是說男孩吃的苦越多越好,更不是說吃的苦越多學習就越好,而是提醒父母不要刻意去避免男孩受苦。很多父母隻把男孩讀書看做學習,沒有把做其他事情看做學習,對於男孩來說,經曆的所有事情其實都是學習。經曆的事情越多,學習的機會就越多。如果父母怕男孩吃苦,自己幫忙把男孩的事情都做了,就等於讓男孩失去了學習和自立的機會。

當今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如果現在不抓緊時間進行“吃苦”教育,他們在以後的升學、就業等競爭中,遇到挫折有可能就會鬱鬱寡歡、偃旗息鼓、一蹶不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別說幹一番大事業,就是在社會上立足也會是個大問題。因此,不要心痛男孩吃苦,父母愛子女,就要為他們謀慮長遠,要讓男孩吃點苦,吃過苦的男孩才會更加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