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男孩金錢方麵的教育宜早不宜遲。男孩隻有受到了良好的金錢教育,長大成人後才能對金錢抱有正常的心態,才能處理好人與金錢的關係。從小讓男孩學會理財,就是讓男孩從小就領會這一道理。
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剛上二年級的兒子去逛街。在一個繁華的路口,有一位老奶奶正在賣報紙。父親從口袋裏掏出5元錢交給男孩,讓他去買10份報紙。男孩買回晚報,父母一起跟他商量:按原價把報紙賣出去,看看我們能不能很快賣完。男孩在父母的支持與幫助下,費了很長時間才把10份晚報賣出去。
之後,父母讓兒子去問賣報的老奶奶,一份報紙能賺多少錢。男孩從老奶奶那裏知道,賣一份報紙隻能賺幾分錢。他算了一筆賬,花了這麼長時間才能賺幾毛錢,而且要費很多辛苦和口舌。“爸爸媽媽,我以後可不能隨便花錢了,掙錢太不容易了。”父母肯定了男孩的想法,及時表揚了他。這個男孩後來很懂得節儉。
此例中的父母經過認真思考,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方法,讓兒子明白了賺錢的不易,他們是家庭教育的有心人。
西方教育專家認為,家長應從男孩3歲起開始進行經濟意識教育,並製定了各年齡階段的教育計劃。3歲:辨認紙幣,認識幣值、紙幣和硬幣。4歲: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如畫筆、泡泡糖、小玩具、小食品。最好有家長在場,以防商家哄騙男孩。5歲:弄明白錢是勞動的報酬,並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用攢錢器具,培養“自己的錢”意識。7歲:能觀看商品價格標簽,並和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8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用錢,如賣報、給鄰居買小物件獲得報酬。9歲:可製定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10歲:懂得節約零用錢,在必要時可購買較貴重的商品,如溜冰鞋、滑雪板等。11歲:學習評價商業廣告,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並有打折、優惠的概念。12歲以後:則完全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
當然,畢竟東西方國情不同,這種方法對我國的男孩來說,實行起來不太現實。不過,家長可以把它當成一個標準,看看自己的男孩離這個標準還差多少,從而找到差距,理性教育。父母可以從以下方麵樹立起男孩的理財意識。
1.訓練男孩正確對待“零用錢”
首先,父母需培養男孩記賬的好習慣。可以設計一份簡單的收支表,教男孩記錄每天的收支,定期檢討,同時也要注意協助男孩養成好的用錢態度。另外,可以引導男孩建立“分享”的理財觀,平日多和男孩一同關懷社會重要的議題,例如看到有受虐兒童事件報道時,可隨機教育,讓男孩明白社會上仍有許多需要幫助的兒童,並引導男孩把零用錢的一部分用於幫助別人。
2.培養“有存才有得”
理財專家建議,家長可以帶男孩一塊上銀行或在櫃員機取錢,在取錢時,家長可以對男孩說:“爸爸媽媽能在銀行或櫃員機取錢,是因為我們辛苦賺錢先存放在這裏,需要用時才提出。”讓男孩明白,錢不是源源不絕或不勞而獲的。這樣,男孩就會了解“想要”和“可以得到”之間存在的差別,並控製自己的欲望。
3.培養男孩抗禦金錢誘惑的能力
家長要讓男孩知道金錢的兩重性,金錢既可改善人們生活,也能引人“下水”走入歧途。讓男孩知道,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既要合理掙錢、用錢,也要有抵禦金錢誘惑的能力。多給男孩講一些勤儉節約優秀人物的故事,也要適當告訴男孩那些被金錢腐蝕的人最終將走上犯罪的道路。
4.父母給男孩做好榜樣
生活中,可以有意識地讓男孩跟著父母上街購物,並在購物前和男孩一起商定要買什麼東西,對男孩講明哪些東西是當前最有必要購買的,這些購買的東西對生活有什麼意義,讓男孩逐漸培養一種“錢花到有用的地方去”的觀念。同時,在和男孩一起購物時,對計劃外的東西堅決不買,不要看到什麼好就買什麼,否則容易使男孩養成隨便花錢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