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是社會中的一員,必須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培養男孩的責任心首先應從父母做起,不要包庇男孩的錯誤,為男孩的錯誤找借口。
作為父母,都知道培養男孩的責任心很重要,但有些父母因為寵愛男孩,總喜歡把自己的男孩看得十全十美。在男孩遭遇失敗時,他們總是將責任歸咎於別人。
男孩闖了禍,他們認為是別人在慫恿教唆;男孩在學校不願學習,他們認為是“教材太難,要求太高”,或者“可能是老師不善於教,不討學生喜歡”;男孩學不好,他們認為是老師的“觀念落伍,教法過時”;男孩考試分數不高,他們會認為是“試卷太難”;男孩得不到獎,他們認為是“表彰項目太少、獲獎麵太小”;男孩跳樓、臥軌、上吊、喝農藥,他們認為是“學習負擔太重、學習壓力太大”,或者是學校的“教育方法過於簡單粗暴”;男孩打架摔斷腿,他們認為這是“學校監管不力,防範不周”……總之,在這些家長的眼裏,男孩是沒有錯的。不管男孩的要求是否合理,行為是否正確,他們都會找出正當的理由。這種做法,不但無助於實際問題的解決,而且還會讓男孩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推卸責任。
某些父母因為害怕男孩將來走上社會後不善謀身,還經常有意無意地教育男孩:遇到好處時,要千方百計地跟自己扯上聯係;遇到麻煩時,要想方設法推脫責任。結果,在這種教育觀念的影響下,許多男孩根本不知道責任心為何物,遇到任何對自己不利的事都會習慣性地推卸責任。
一天,一個5歲多的小男孩被小凳子絆倒。他很生氣,站起來後,怨恨地朝那凳子踢了幾腳。一會兒,他就消氣了。
男孩出現這種行為,是因為他認為周圍的萬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思想感情的活物,凳子也不例外。他踢幾腳凳子,“報仇”以後,心理也就恢複了平衡。其實,這也是一種為自己的過錯推卸責任的行為。事實上,他跌倒不是“凳子礙事”,而是他自己不小心,應受到責怪的是他自己而不是小凳子。
跌倒,無疑是男孩成長過程中最常見的事情,父母都明白:不論任何形式的跌倒,都是由於男孩自己不小心。然而心疼男孩的父母卻舍不得讓他承擔這小小的責任。
為了安慰男孩,他們找出種種理由為男孩開脫:跑的時候被樹枝或石頭絆倒了,就把樹枝折斷,把石子扔向遠處,說:“壞石頭!你為什麼要絆倒我的寶寶”;走路不小心跌倒了,就打罵地板:“地板你這個大壞蛋,為什麼要害我的乖男孩跌倒”;而如果找不到東西可以責備,就罵風:“都是這風,讓寶貝摔倒,媽媽打風”……就這樣,因為男孩的跌倒,媽媽們攆過雞,追過狗;罵過門檻,打過凳子;折過樹枝,跺過地板。她們武斷地將男孩自己的過失嫁禍給了“椅子、樹枝、地板和風”,使男孩真以為自己的跌倒是因為風、地板或是樹枝的緣故,而很少想到是自己走路不小心。
這種替男孩尋找借口的做法無疑是一種嚴重的誤導。試看生活中的一幕幕:打碎了窗上的玻璃,怨玻璃不夠結實;忘帶鑰匙進不了門,怪媽媽不早回家;和小夥伴鬧矛盾,總是別人的不對;作業沒有寫完,怨老師留得太多;考試考得不夠理想,總是題目出得太難……總之,隻要有不順心的事,就怨別人,怨父母,怨學校,怨環境,怨社會……正是疼愛男孩的媽媽們教會了男孩為自己的過失尋找借口,而心安理得地放棄應有的反思,逃避應有的懲罰,漸漸地淡漠了責任感。
男孩出現推卸責任的行為,父母應該引起重視,應該培養男孩的責任意識。在生活中,任何一個人,如果不負責任,那麼他將很難得到別人的信任;如果他沒有責任意識,就很難避免出差錯,很難避免給自己或他人造成損失。
現在,不少男孩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就會怒發衝冠,甚至不惜動武鬥毆;一些男孩因與家長意見不合,便輕易離家出走,更有甚者,拿自己的生命威脅父母,等等,這些都與男孩缺乏責任意識有關。這種做事不計後果、不負責任的做法,不是強者的表現。真正的強者,敢於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敢作敢當。父母要想把自己的男孩培養成為強者,就必須教育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社會和家庭負責。隻有勇於承擔責任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和尊敬,才能成為學習、工作和事業上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