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讓男孩養成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的好習慣(1 / 1)

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隻要你能自問‘我是否要對我的行為負責’,那你就是負責的。”男孩應該成長為一個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更對社會負責的敢作敢為的男子漢。

每個人自打呱呱墜地開始,就成為了一個社會人,就對這個社會產生了一份責任。這份責任在人們成長的過程中,首先最多的表現為對自己和對他人負責的態度上。

一個11歲的美國男孩,在踢足球時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玻璃。為此,鄰居向他索賠12.5美元。闖了禍的男孩在向父親認錯之後,其父親要他對自己的過失行為負責。他為難地說:“可我沒有錢賠人家呀。”父親說:“你沒錢我可以借給你,但你必須在一年後還我。”從此,這個男孩每逢周末與節日都外出打工掙錢。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努力,他終於攢足錢還給了他的父親。這個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裏根。在他成年之後回憶這件往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自己的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如果男孩,缺少這樣一種責任感,就需要父母竭力培養。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對男孩進行責任感的培養。

1.創造條件,讓男孩學習社會規範

個人總是在社會扮演著一定的“角色”,即使是兒童也不例外。比如,成人扮演著“父親(母親)”、“領導”或者“職員”等的角色,而兒童則扮演著“兒子”、“學生”等的角色。任何“角色”的行為都應該對家庭負責,對集體負責,對社會負責。這就必須遵循一定的社會規範。有的人“神經搭錯”,就是違背了社會規範而出格了。

培養男孩對社會負責的態度,需要家長創造條件,加以引導。比如,在家裏的陽台上養些花草、擺隻金魚缸、放些巴西小彩龜,讓男孩定時澆水,給小動物喂食。期間,男孩可能會由於貪玩,一時忘記了給金魚喂食,給花兒澆水而導致金魚餓死,花兒枯萎。那麼,經過這次教訓,下次他就不會再忘記自己對小魚和花草的責任了。漸漸地養成習慣,變成規律,從而對花草有了興趣,對小動物有了感情,產生了關愛,格外嗬護。這種社會規範的養成是通過活動載體來“物化”的。由此看來,責任感的培養絕不是靠嘮叨的說教所能奏效的。

2.讓男孩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一個做慣了“甩手先生”的男孩,是不會有健全的責任感的。因此,要培養男孩的責任感,父母就得注意培養男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絕不能事事包辦代替,處處替男孩承擔責任。在家中哪些事情該父母做,哪些事情該男孩自己做,又有哪些事情可在父母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父母應把這些問題給男孩講明白。對應當由男孩自己做的事情,父母應給其劃定一個明確的範圍,並根據男孩的不同年齡製定不同難度的目標範圍。

在讓男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前提下,父母還應該讓男孩明白,一個人光做好自己的事情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任何人都具有社會性,男孩也一樣。在家中男孩是家庭的一員,在學校男孩又是班集體的一員,如此就有責任協助家人做一些家務事,協助老師或同學做一些班集體的事,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對家庭和集體盡到自己的責任。隻有這樣,男孩將來才可能更好地為社會盡責。

3.讓男孩對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

父母應該抓住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來培養男孩的責任感。無論事情的結果是好是壞,隻要是男孩獨立行為的結果,就應該引導並鼓勵男孩敢作敢當,勇於承擔責任,而不宜由父母替男孩承擔後果,以免給男孩提供逃避責任的機會,淡漠男孩的責任感。

4.讓男孩履行自己的諾言

讓男孩從小就學會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自己許下的諾言,就應該盡力去履行;自己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即使是不情願做,也必須認真對待,這既是對別人負責,同時也是對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