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尊重男孩的自主權(1 / 1)

自強自立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自古中國人就非常強調和崇尚獨立意識。自強自立也是現代社會人所必備的素質,不能自強自立的人,必然被激烈競爭的社會所淘汰。鑒於此,父母應該從小培養男孩的獨立意識。

魯迅說:“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因為即我,所以更應該盡教育的義務,教給他們自己的能力;因為非我,所以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這就說,作為家長,在教育子女的同時,應該尊重孩子的自主權。

也許,大多數家長都不認為小男孩具有自主權。其實,孩子雖小,卻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個人權利。作為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自主權。

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決定自己幹什麼、怎麼幹的權利,家長不應該剝奪這種權利。老舍說:“我有三個小孩,除非他們自己願意,而且極肯努力做文藝作家,我絕不鼓勵他們。”而且他認為“不必非人大學不可”。科學家楊振寧有三個孩子,也沒有因為自己是研究物理的,就非讓孩子也學物理,而是尊重孩子的意願,打好基礎。

家長在培養教育子女中,也應尊重孩子的自主權,給他們一個廣闊的空間,任其自由翱翔。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平時就不要支配孩子太多。孩子小時候,父母不可以隨意支配孩子,特別是媽媽,甚至把孩子當成手上的玩具、小寵物。這樣做,孩子很難得到健康的發展。一些家長把孩子當做希望的載體,想通過孩子去實現自己不能實現的夢想;或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於是,父母就這樣剝奪了孩子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成為完成父母未圓之夢的犧牲品。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孩子真正的潛能沒有得到開發,而父母強加的願望也沒有完成。

鑒於以上種種,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自主權,並從以下幾方麵做起。

1.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

現在的家長經常抱怨孩子不愁吃穿,卻還不知足,而孩子則經常抱怨沒有自由。這種矛盾,主要在於家長總是以自己的願望和感受來替代孩子的主觀需求,忽視了孩子除了吃好穿好的需要外,還有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獨立自主、渴望自由創造的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才能使孩子感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研究表明,受家長支配太多、指責太多的孩子,自我激勵能力很弱,創造能力和想象力的發展受到壓製,好奇心也受到打擊,他們很難發現自我價值。同時,孩子們由於過早地承受太多的學習壓力,從而早早地失去了童年的樂趣,沒有正常孩子那樣的歡樂,這將影響他們的社交能力和其他各種能力的發展及心理發育。

2.遵循孩子成長的規律

兒童的發展過程是一個自然的進程,無論是男孩的生理還是心理發展,均有其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如果違背了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往往會把事情弄得很糟,這樣不僅達不到父母的預期效果,還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展。

有些父母,將孩子的教育提前化,這種片麵的認識和盲目的舉動,背離了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加重了孩子的認知負擔和心理負擔,以致產生不良後果。其實,男孩們需要的是自然發展的時間表,家長應讓他們逐個地、循序漸進地走完每一個發展階段。

3.不要過度限製男孩

父母為了保護孩子,對孩子限製太多,就使得男孩將無法知道自己的能力,亦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所以當男孩有能力自己做主、決定的事情,如該如何安排玩具的擺放位置等,應支持他們自己做決定並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決定持續下去;必要時,父母可給予部分協助,讓孩子順利達成自主能力的培養。

與此同時,對於不安全、不當的行為,當然父母也必須給予限製,以便讓男孩有機會了解大人對他們行為的期望,並建立是非觀念。男孩天生有冒險精神,正常的行為限製能反映出對男孩安全意識的培養。一旦孩子的行為對他人或自身安全構成威脅時,如打人、將手伸進轉動的電風扇等,則須嚴格地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