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讓男孩妥善處理人際糾紛(1 / 1)

現代社會的競爭是知識能力的抗衡,暴力並不能使男孩取得成功。對於男孩間一般性的人際糾紛,都應采取大事化小、息事寧人的態度。要知道,能夠把大事化小就是一種處事的能力。

男孩天生好鬥,尤其是對於正處於社會化的初期的男孩,在維護自我與接納別人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糾紛,甚至可能會有攻擊性行為。麵對男孩打架、鬥毆的情景,家長往往會受傳統觀念影響,限製男孩的反應,其實,這是不利於男孩健康成長的。如果受欺負的一方過於忍讓,還會助長對方的攻擊行為,造成惡性循環。另一方麵,家長也應該在平日裏培養男孩的自我保護能力,為男孩提供模仿的對象。如講故事、看電視時,可以給男孩講如何對待別人的欺負及怎樣處理,等等。注意擴展男孩的社交圈,鼓勵他們和別的男孩交往。開始時不妨為男孩安排適當地玩伴,讓他們在友善的遊戲活動中建立與他人相處的信心,克服畏懼陌生人或在集體裏表現內向、畏縮等心理。

1.盡量讓男孩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當男孩受了委屈或有了難題時,不要急於出麵解決,這樣才能使男孩養成不依賴父母的心理。男孩們吵架,家長不要過多幹涉。研究表明,吵架可以培養男孩的社交能力和積極性,他們在爭吵中掌握了集體生活方式。男孩吵架有三種情況:自己主動找碴兒吵架;別人迫使自己吵架;報複性反駁。兩歲時,多是別人迫使自己吵架;三歲左右,多是找碴兒吵架和報複性反駁。這是由於男孩自我意識發展的緣故。

如果不分青紅皂白,一概不允許男孩吵架的話,則不會使男孩具有協作精神。但是,如果父母對男孩的吵鬧大加讚揚,也會使男孩喪失協作精神。有時男孩們吵架,雙方父母傷了和氣,甚至吵鬧起來,而男孩們卻早已高高興興地又在一起玩了。可以說,男孩們吵架時間是短暫的,尤其是三歲前,彼此也不記仇。通過爭吵,對男孩雙方都是一種磨煉,使他們的社會要求可以得到滿足,有助於他們成長為善於自我克製、理解他人情感、富有同情心的人。

2.找出男孩產生攻擊行為的原因

要讓男孩學會保護自己、反抗欺人者的本領。當然,不是鼓勵男孩主動進攻。有的男孩非常好鬥,愛欺負別人,對這樣的男孩,必須找出攻擊行為的原因,對症下藥。

攻擊性強的男孩,有些是來自父母以及影視作品的影響。有些父母經常對男孩拳腳相加,這種行為對男孩起了示範作用;還有一些武打的影視對兒童的影響也很大。

另外,有些男孩無意中使用武力達到了某種目的,他就會錯誤地把成功歸結為攻擊性行為,父母不加以製止的話,以後就會常常出現攻擊性行為。

還有些男孩,在某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或常被成人忽視,往往會通過打人、鬧事來宣泄不滿,以引起父母或老師的注意。

3.積極誘導

找出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便可以對症下藥。習慣於對孩子進行拳打腳踢的父母們,要改變常用的體罰方式。當男孩發生攻擊性行為時,要收繳他的“戰利品”或使之受到懲罰,那麼自然就削弱了這種行為。男孩用打罵來表達自己某種要求時,父母要細心觀察,以便了解男孩的內心,並告訴他正確的表達方式。

4.父母要冷靜對待男孩受欺負的事實

父母最上火的事,就是發現自己的兒子受到他人的欺負。這時,父母需要冷靜。如果男孩經常受欺負,起碼可以說明一點:他的交往方式有問題,這對於男孩的成長是不利的。做父母的,應該首先從自己男孩身上找到問題的症結,幫他調整與同伴交往的策略,如禮貌、協商、主動關心等,決不能強行要求他“打回去”。

父母應該知道,男孩間的打鬧鬥爭是平常事,是他們交往過程中必然要經曆的。男孩就是在今天吵明天好的過程中學會與人相處的,我們不能以成人的標準去衡量男孩的行為。家長應該懷有坦然的心態,順其自然,相信男孩通過摸索實踐,最終會找到交往的真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