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後天教育,培養出了不起的男孩(1 / 1)

美國創意思考中心的一項研究指出:“孩子缺乏思考力,父母應負七成的責任。”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智力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家長要加強對男孩的智能訓練,為培養一個傑出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智力是一種綜合的能力,是認識、理解事物和運用知識與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使是普通男孩,隻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從這一方麵說,後天教育,對培養男孩的智力具有重大意義。

美國芝加哥大學學者普魯姆,把在當地生長的猶太人的男孩,和移民到以色列來的非洲人子女作了智商比較。結果發現,前者平均智商115,後者僅僅隻有85,二者之間差距非常明顯。普魯姆便由此下結論說:這個差距是人種和血統不同所造成的。也就是說,人的能力是由生長環境與受教育以前的血統決定的。

另一個例子說明以上結論是不對的。一位名叫福德的教育學專家收容了一對非洲移民夫婦,在他們的嬰兒一誕生就送進托兒所,和猶太人的子女在完全相同的環境中進行撫養。男孩4歲時,為他測驗智商指數,發覺他和猶太人兒女一樣,智商高達115.

很明顯,福德的實驗推翻了不同人種會有不同能力的定論。福德也因此名揚世界,他的實驗有力地說明了這個道理:人類能力的強弱,並非取決於人種或血統等因素,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養與環境。

日本也有很多專家學者,在嚐試研究把雙胞胎的男孩,一出世就放在不同環境下養育,看看將會如何。結果證明,即使同樣繼承了父母的遺傳因子,但在不同環境、由不同的人養育的話,個性固不必說,連能力、天分也會產生很大的差別。

因此,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什麼樣的教育與環境最能激發幼兒的可塑性,這才是問題的症結所在。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天賦也就是遺傳因素對於男孩智力的影響。應該這樣說,如果所有男孩都受到一樣的教育,那麼他們的命運就決定於其天賦的多少。可是今天的男孩所受的教育大部分都是不完全的,所以他們的天賦連一半也沒發揮出來。因此,如果能實施可以發揮男孩天賦八成到九成的有效教育,那麼即使生下來天賦隻有50%的普通男孩,也會比生下來天賦為70%的男孩優秀。但同時家長也要了解,具備高天賦的男孩畢竟有限,絕大部分男孩的天賦相差並不大。

根據上述的理論,如果對生下來就具備高超稟賦的男孩施以高明的教育,那他的發展就是不可估量的。但遺憾的是,人們對天才的教育往往是失敗的。父母總是隻著眼於男孩的天賦,而不注重全能的培養,對男孩過分挑剔,要求過高,最終會引起男孩的逆反、壓抑與怨恨。因父母施加的壓力過大而半途而廢的天才不是少數。

許多知名的人在成年後都說過,他們年幼時曾受到父母的極度催逼,結果留下終生的創傷。卡爾·馮·路德維希是一個著名而悲慘的例子。

卡爾是一個學業天賦極高的男孩,但因為父親不停地催逼他,一心想使他過早地功成名就,他半途而廢了。卡爾的父親親自教兒子高等數學,強迫他在醒著的每一分鍾都得學習。他反對一切與學業無關的興趣,體育、遊戲、對大自然的探索對他來說無足輕重。卡爾8歲時父親就讓他上大學水平的數學課程,9歲時他就在學習微積分並嚐試寫劇本了。他不斷跳級,僅用三年時間就修完大學課程,11歲大學畢業。他主修數學,大學的教授們預言卡爾會成為一名世界級數學家。

然而,開始的輝煌瞬間轉為暗淡。卡爾上研究生院的一年後,對數學全然失去興趣,隨即轉入法律學院,但很快也對法律失去了興趣。最後他從事辦事員工作,既不用思考,也不用擔責任。

以上事例說明,正確的教育方法是極其重要的。如果實施了錯誤的教育法,不要說稟賦一般的男孩,就是擁有高超稟賦的男孩也會被扼殺掉。研究發現,早期教育對智力發展的作用更大。絕大部分知識的最佳啟蒙時期是在4~8歲,而六七歲以前所學的東西,往往終生不忘。繪畫、音樂等形象性、知覺性的知識,在4歲左右最為敏感,這時候最容易培養或發現繪畫、音樂苗子;而朗讀、外語則在小學低年級時進行啟蒙教育更有成效。

教育的過程是平凡的、艱苦的,但教育的效果卻是神奇的。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再聰明的大腦也會變得愚笨;經受過有效的長期教育,遺傳素質一般的人也有可能成為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