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思考似乎是自由的,是不受任何人和事物控製的。但是,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卻能受到經驗和教條的影響。男孩的思維在其形成過程中,如果過多地受到家長的影響,就會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
思維能力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一般而言,正常的人生出來便懂得思考。不過,人雖有思考能力,但並非人人都知道如何進行靈活的思考。在成長過程中,一旦男孩的思維模式受到了經驗和教條的束縛,那麼他更為靈活的思維能力也將被埋沒。
兒童時期是培養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時期。因此,在兒童0~15歲期間要給予正確的教育,在智力開發的同時也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為了發展和培養男孩靈活地進行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參照以下建議。
1.教男孩破除思維定式
在長期的思維實踐中,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慣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當麵臨外界事物或現實問題的時候,我們能夠不假思索地把它們納入特定的思維框架,並沿著特定的思維路徑對它們進行思考和處理。這就是思維定式。
破除思維定式,就需要讓男孩敢於破除“權威定式”。人們對權威的尊崇常常演變為神化和迷信;在思維領域,人們習慣於引證權威的觀點,不加思考地以權威的是非為是非,這就是權威定式。
思維中權威定式的形成主要通過兩條途徑,第一條途徑是,在從兒童長到成年過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權威”。第二條途徑是“專業權威”,即由深厚的專門知識所形成的權威。權威定式有利於慣常思維,卻有害於創新思維。在需要推陳出新的時候,它使人們很難突破舊權威的束縛。曆史上的創新常常是從打倒權威開始的。
2.讓男孩時常轉換角度思考問題
所謂角度轉換法,就是在動腦時,原來想的辦法不能解決問題,需要重換一個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是一種有效而又常用的動腦方法。
從前,有一個國王,隻有一隻好眼睛,一條好腿,另一隻眼睛是瞎眼,另一條腿是瘸腿。有一天,他招來三個畫家,命令他們給他畫像。國王說:“畫得好的有賞;如果畫得不好,就要殺頭。”
第一個畫家把國王畫得很像:國王有一隻瞎眼、一條瘸腿。但國王一看,氣得直叫,說是有意出他的醜,於是把第一個畫家殺了。
第二個畫家把國王畫得很美,好手好腳,很有精神,像一個美男子,但國王一看,氣得更厲害,說是畫家諷刺了他。結果把第二個畫家也殺掉了。
第三個畫家見前麵兩個畫家都被殺掉了,急得直冒冷汗,但他不愧是聰明人,畫的畫叫國王十分滿意,國王賞給他很多錢。
原來,這個畫家把國王畫成在山上打獵的姿態,國王把獵槍擱在一塊大石頭上,一隻瞎眼閉著,一隻好眼瞄準,一條瘸腿跪在地上,一條好腿弓在前麵。畫家畫了國王,卻沒暴露國王的弱點,所以國王很高興。
這就是說,第一個畫家的動腦角度沒有選擇好,所以吃了虧。第二個畫家一看不好,就轉換了一個角度,但這個角度也沒有選擇好,所以也吃了虧。第三個畫家在前麵兩個角度的基礎上,重新又轉換了一個角度,結果成功了,也就是角度轉換對了。
進行角度轉換,是一項艱苦的勞動,而且成功率很低。如果碰到一次角度轉換或幾次角度轉換不成功就灰心喪氣,不再努力,那麼可以肯定地說,任何一項的角度轉換都不會輕易成功。所以,要使自己聰明,不怕艱苦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麵。天才出自勤奮,這是很有道理的。
3.讓男孩學會逆向思考法
逆向思考法是在思考過程中,遇到無法從正麵解決的問題就掉轉方向,從反麵考慮問題的思考方法。
一個下雨天,爸爸在家休息,但他的小兒子總是吵鬧不休,令他十分煩躁。於是,爸爸隨手拾起一本舊雜誌,一頁一頁地翻閱,直到翻到一幅色彩鮮豔的大圖——世界地圖。他就從那本雜誌上撕下這一頁,再把它撕成碎片,丟給兒子說道:“兒子,如果你能拚攏這些碎片,我就給你2元錢。”
爸爸本會以為這件事會讓兒子花上一上午的時間,而他則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充分享受安寧。但沒過10分鍾,就有人敲門,原來他的兒子已經把地圖拚好了。他十分驚愕,就問道:“男孩,你怎麼把這件事做得這樣快?”
兒子說:“地圖的另一麵是一個人的照片,我就把這個人的照片拚在一起,然後把它翻過來。這不是很容易嗎?”
這個男孩所應用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就是逆向思考法。如果他不用這種方法,那麼拚一張世界地圖不知要花多少時間呢!“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逆向思考法就是促使“無路”成有路,“無村”成“有村”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