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陀羅經被可不是誰都能隨便用的清代皇帝,後妃(貴人以上)死後才可用陀羅經被,王公大臣死後,奏上遺疏,亦可由皇帝禦賞“陀羅經被”。可這民國以後,隨著一聲“朕的大清亡了”,這些禮製問題也就沒人管了,普通民眾入葬時也可用陀羅經被。
皇帝崩後用的是黃緞織金,五色梵字,每一幅都由活佛念過經、持過咒,名貴非凡。“梓宮用織金梵字陀羅呢黃緞衾一,織金五色梵字陀羅呢緞五。皇後至妃嬪亦皆用陀羅呢衾、陀羅呢緞。貴人以下,則待恩賜方準用。
而親藩勳舊及大臣之被殊眷者,飾終令典始得被賜。書上記載“本朝王大臣有薨沒者,上特賜它(陀)羅經被,被以白綾為之,刊金字番經於其上,時得賜者以為寵幸,蓋即古人賜東園秘器類也。”。昭梿《嘯亭續錄》記載為是白綾印金色藏文喇嘛經,而陳恒慶《歸裏清譚》記載為黑綾印金色滿文喇嘛經。兩相比較, 昭梿的說法更可信一些,他是禮親王,在皇朝頂級人群中生活,經多見廣又留心掌故,所記應該不差。載濤《清末貴族之生活》講是黃綾印紅色梵文大悲咒,與昭梿所講又相異,可能是時代變遷引起的變化。兩人同為宗室王公,但生活時代相差百年。
民國以後呢,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常見的陀羅經被就是黃綾子上印著紅色梵文經字,也有用白綾子印製的。據說,在北平印陀籮經被,隻有這北城鼓樓東雙盛染房後院一家,各壽衣店均有代售。雖然說是誰都可以用了,但是也不是誰都用得起的,這種陀羅經被價格昂貴,一件上等克絲的織字的陀羅經被高達銀元幾十元,印字的也得好幾元錢。一般人家可是用不起。凡用陀羅經被的,都附給亡人一條黃綾子的路引即冥國通行證。有的給亡人掖在袖口裏,有的隨倒頭紙一起梵化。
陀羅經被的尺度,從現存實物中,慈禧的陀羅經被最大,寬274厘米,長280厘米。 ] 而相繼發現的陀羅經被尺寸有寬138厘米,長200厘米;寬140厘米,長200厘米;寬128厘米,長208厘米幾種尺寸。而現在的三姨太太身上這件陀羅經被,寬度110厘米,長度170-190厘米,大小呢是蓋不住棺木的,但是正好蓋住三姨太太的屍身。在陀羅經被上標有人體部位的漢字:“左肩”、“右肩”、“臍間”、“密處”、“左膝”、“右膝”、“左腳掌”、“右腳掌”。別人用的都隻是一個大體的部位而並非按人體的高矮製作,三姨太太這件可是真的按照這三姨太太的高矮來做的。
在這隊伍的最後邊是欒家大爺帶著小黃管家和幾個護院,另外還有一個鞋匠。
為什麼會有鞋匠呢?
這是因為過去縫合死屍這夥都是鞋匠做。過去開刀問斬的菜市口就是鞋匠擺攤修鞋的地方,平時修鞋。有那開刀問斬掉了腦袋的,家屬就找鞋匠把這死屍縫合在一起。
三姨太太二次下葬的隊伍開始前往墳地,興哥兒幾人等到隊伍轉過路口去才起身準備偷偷跟隨。
小館子的老板早就趴在櫃台上打瞌睡了,興哥兒沒做打擾,把這錢放在茶杯地下壓著,幾人就朝著隊伍消失的地方跟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