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對中共早期黨建和革命的曆史貢獻
文史哲
作者:鄧濤
蔡和森是我黨早期的卓越領導人。1918年,他和毛澤東組織新民學會,五四運動後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冬,蔡和森回國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6月出席黨的二大,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22年9月,蔡和森任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主編,撰寫了大量論著,大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成為黨早期重要的理論家和宣傳家。
提出“中國共產黨”名稱的第一人
中共一大召開時全國有五十多名黨員,盡管其中並無蔡和森的名字,但他的建黨思想和建黨活動,足使蔡和森同誌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1920年初,蔡和森在法國感受著異國文明的衝擊與思想潮流的激蕩,“猛看猛譯”馬克思主義著作,翻譯《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著作的重要段落,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及各國工人運動,變身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1920年9月16日,旅法的蔡和森寫信給毛澤東,明確提出在國內“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並對建黨理論、方針、原則進行了詳細討論。蔡和森是提出“中國共產黨”名稱的第一人。當年12月1日,毛澤東寫信給蔡和森及在法諸會友,對於蔡和森的建黨主張“表示深切的讚同”。次年1月21日,毛澤東在和蔡和森的通信中又說到,“你這一封信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讚成。黨一層,陳仲甫先生等已在進行組織。”
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接受斯諾的采訪時,明確指出蔡和森是法國方麵黨的創始人之一。留法期間,蔡和森在勤工儉學學生中熱情宣傳馬克思主義,將一批先進分子引向崇尚馬克思主義的方向;三次領導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的革命鬥爭,成為傑出的學生運動領袖;與周恩來、趙世炎等同誌一起籌組中國共產黨旅歐早期組織。
積極開展黨的宣傳和組織工作,主張在統一戰線中“建立一個獨立的工人政黨”
1922年9月13日,《向導》周報在上海創刊。蔡和森擔任主編,並在《本報宣言》中明確辦報宗旨:“反抗國際帝國主義的侵略”,“推倒為和平統一障礙的軍閥”,號召全體國民為“統一、和平、自由、獨立”而奮鬥。《向導》共出版201期,蔡和森主編116期,他單獨署名的文章總計134篇。《向導》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方麵,真正發揮了革命的向導作用。蔡和森認為,“在黨的本身說,《向導》不僅統一了思想,而且作了組織的工具。”短短幾年間,《向導》周報發行量從幾千份迅速增長到10萬多份,被廣大讀者譽為黑暗中國社會的“一盞明燈”,民眾政治生活中的“寒暑表”,是中華民族的“福音”,四萬萬苦難同胞的“先鋒隊”、“救命符”。
在黨的三大、四大上,蔡和森當選為中央局委員。黨的三大製定了革命統一戰線的正確方針。在大會討論中,蔡和森指出陳獨秀“把工人置於國民黨旗幟下”是違反國際一月決議關於必須保持我們的獨立性的指示的。他主張在統一戰線中,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工人政黨”,即應保持我黨的獨立性。
批評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極力主張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工農,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
在1927年黨的五大上,蔡和森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他任大會秘書長,負責會務工作。在五大上,毛澤東是候補代表身份,隻有發言權而無選舉權。但他特別關注農民問題,嚴肅批判陳獨秀在對待農民問題上的錯誤,主張把農民組織和武裝起來。蔡和森讚同毛澤東的觀點,毛、蔡齊發力批評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蔡和森全麵否定“西北學說”,直言“去西北,是一種隻求避免帝國主義幹涉和充滿了失敗主義情緒的理論”。對於彭述之等人所謂中共五大充滿了小資產階級危險的誇張說法,蔡和森針鋒相對地指出:五次大會隻決定必須取得小資產階級領導權之原則,並未決定領導的具體政策;我們現在雖然與國民黨及國民政府合作,但我們不要忘記其中還保留有資產階級及地方的分子,這些分子是隨時可舉行三月二十日及四月十二日的大屠殺對付我們的;富農及城市小資產階級的上層(店主、廠主等)亦時有武裝暴動反對我們之可能。蔡和森全力支持實行土地革命,認為五次大會的中心要集中到土地革命,讚同毛澤東“一向反對中央農民政策”而獨立探索湖南土地革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