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大眾紙媒的轉型之路
專題:紙媒轉型之路
作者:葉水茂
【摘 要】在新媒體的藍海中,作為大眾傳媒的報業生存發展出現了危機,轉型幾乎是業內人士不二的選擇。本文提出的技術轉型、理念轉型、話語權轉型等思路,可供業內同仁借鑒。
【關鍵詞】紙媒 新媒體 轉型
隨著受眾注意力的分流,發行量下降、廣告收入下滑的報業經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報業舊的商業模式正在失去生命力,傳統紙媒迫切需要找到新的運營模式,麵向未來,大眾紙媒似乎風光難再,該如何轉型?新的商業模式又該如何構建?這是所有報人共同麵臨的課題。
一、負增長背後的根本原因
最近十年來,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的衝擊下,全球傳統報業生存危機日益加劇,發生於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無疑使糟糕的局麵更加惡化。先看看歐美,有半數以上的美國出版商認為,報紙出版業將於2020年結束,從2007年至今,美國已有近三百家報紙關張倒閉,行業人數減少兩成,報業名列十大瀕臨消亡行業之首。2012年上半年,《法蘭克福評論報》的發行和廣告收入大幅下降。去年,該報虧損近2000萬歐元。業內人士坦言,歐美報媒的今天也許就是我們的明天。
相比西方,目前我國紙媒發展總體雖較為穩健,但是種種跡象表明,報紙的發展已經從“平台期”進入“下行期”。雖然專家們對下行的速度各有說法和預測,但下行事實實在讓報人難以樂觀起來。據《2012上半年中國廣告市場回顧》數據,中國市場傳統媒體刊例廣告同比增長僅為3.9%,創近五年新低。其中電視、雜誌、電台、戶外均比同期有所增長,報紙同比增長是負值,是唯一負增長的媒體行業。如果考慮刊例價的影響,報業下降的幅度可能更大。
從西方國家報業倒閉破產到我國報業的負增長,這其中自然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通過抽絲剝繭地分析,我們就不難發現,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衝擊和替代是其根本原因。眾所周知,經濟學實際上就是稀缺學。報業媒體經濟亦然。傳統報業是依靠兩樣稀缺的東西來建立它的商業模式。其一是內容;其二是說話的渠道。傳統紙媒依靠專業的采編製作隊伍向大眾提供他們自己無法獲得的內容,並且通過紙質媒介進行交換,實現收費閱讀,也稱為發行收入。另外,由於紙媒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紙媒聚集了大量受眾的注意力,可以讓企業或政府向大眾發布信息,由此換來第二次收入,是為廣告,這也是時下許多都市媒體的生存基礎。但在新媒體時代,這兩樣稀缺的東西都遭受到嚴峻考驗。稀缺資源不再稀缺了。網絡“免費信息超市”的出現,讓紙媒的受眾迅速流失。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網絡普及率超過40%。同時,微博、社交網站的用戶也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例如微博用戶數量目前在2.7億左右。反觀報業,《201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顯示,2011年全國共出版報紙1928種,平均期印數21517.05萬份,與上年相比,種數降低了0.57%,平均期印數僅增長0.37%,增長緩慢乏力,頹勢已然顯現。新媒體的衝擊,受眾的流失,報業的發行收入、廣告收入被迅速分流。此外,新媒體信息的迅捷性和低成本,更是讓紙媒的經營模式崩潰。相比新媒體的免費信息超市,“紙張”這個曾經讓紙媒勃興的東西如今竟成為報業發展的重負。今天,在報紙的生產成本中,紙張占比仍高達60%-70%。加上印刷、發行的成本,因紙媒特性產生的成本在報業高達80%以上。此外,在紙媒生產過程中,新聞資訊從記者采訪到受眾接受,即時新聞成為了“昨日黃花”,時間成本又成為了報業的硬傷。這些成本的累加,如一座大山壓在了各家紙媒老總的心頭。這其中任何一項成本,都有可能成為壓垮報業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