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紙質大眾媒介最終將消亡的觀點已得到越來越多專家及業界的認同。然而,現實生活中總有那樣一些少數人,他們認為,盡管紙張不一定會繼續作為大眾媒體介質存在,但由於還會有對紙張的小眾需求,所以它仍然會存在。毋庸置疑,對紙質媒體的小眾需求(古舊書籍和藝術作品等)仍會長期存在。但是,首先,這樣的小眾人群所需要的紙質媒介,不是作為大眾媒體介質的紙質媒介,滿足這類小眾需求的紙張已經脫離其新聞媒體屬性。還有少數人認為,人是懷舊的,總會有人因懷舊而堅持使用紙質媒體,所以,紙張作為大眾媒體仍會存在。這種說法多少有些癡人說夢。新技術正在改變老一代人們的閱讀習慣,更何況新生代從一開始接觸的就是新媒體,自然也就不會留戀於紙媒了。
二、紙媒辦網站不等於新媒體
如今,報業麵對自媒體、社會化媒體、移動媒體一波又一波的衝擊,傳統紙媒的老總們真可謂是糾結地思考著、慨歎著、行動著。有例為證。2012年4月,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在與複旦大學學子交流時就曾感慨:人民日報現在發行量是280萬份,但“微博女王”姚晨,粉絲有1955萬,這意味著她每一次發言的受眾,不算轉發的,就比人民日報發行量多出近7倍。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迎接挑戰,進軍新媒體,一時間成為了報業同行共同的選擇。於是一大批“報紙+網站”的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地產生了。更有急性者宣布,我們已經占領了新媒體。實則不然!
什麼是新媒體?一般人所說的新媒體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真正的新媒體,如騰訊、百度等互聯網企業;另一類為傳統媒體的延伸物,如許多傳統媒體的網站。筆者要說的是,隻有前者才能是真正的新媒體。紙媒辦網站離新媒體還有著本質的差距。
首先新媒體是一個媒介平台。它是通過某一空間或場所的資源聚合和關係轉換為傳媒經濟提供意義服務,從而實現傳媒產業價值的媒介組織形態。在這個視域下,新媒體不是“內容為王”,而是“服務為王”。當然,這個服務也包括內容,但是這個內容不是由新媒體自己來做,而是讓別人來做。即用戶內容生成(UGC)。而目前我國的報業,即便是進軍了互聯網,但他們始終堅持的都內容為王。這其中既有體製管理方麵的原因,也有報業同仁對新媒體的認知原因。媒體的管理者認為,隻要管好導向,管好內容,它們就會給媒體帶來神奇的力量,媒體就會活得滋潤。另一方麵,媒體從業者也都視內容貢獻為自己的第一己任,在傳統的報業集團,隻有編輯記者是主流,其他的都是非主流。於是,長期以來,報業同仁認為,隻要把新聞這個核心內容做好了,就萬事大吉。在市場經濟並不發達、技術尚未進步的當時,這個觀點是正確的。然而,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在當下新媒體時代,這個觀點謬矣!
其次,新媒體還應具備獨立的品格。任何一家成功的媒體,必定有準確的定位和鮮明的特色,對於新媒體更應如此。所謂媒體品格,就是媒體具有一定傾向性和比較穩定的網絡特征的總和,表現為具有和其它網站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傳播內容和傳播風格。一個成功的新媒體,應該具備以下特征:一是網絡特征明顯。不應是對傳統媒體的複製粘貼,應具有自主性和獨立性;二是有相對固定的盈利模式,傳播內容及風格;三是緊跟媒體發展潮流,能夠及時更新。瀏覽國內紙媒的網站,很多都是報紙的宣傳窗口,有著報業的深深的烙印,缺少獨立而穩定的網絡特征。審視新媒體,報業同仁必須看到,新媒體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兼收並蓄,任何資源都可以登陸此平台亮相,供任何人分享,這是新媒體精神的精華。而要在網絡世界生存,新媒體又必須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隻有這樣的審視眼光,我們才有可能為紙媒轉型找到通道。
三、紙媒轉型的N種途徑
1、技術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