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投入,促進技術升級,打造自身更新、更大的數字化平台,為媒體轉型奠定技術基礎。在新媒體的衝擊下,受眾的閱讀習慣已經或正在改變,那麼,傳統紙媒就應瞄準市場,進行戰略轉型的全新構想與實踐,加大投入力度,依靠先進的技術打造屬於自己的個性平台,建立全介質形態的新媒體,將自身的傳統發稿業務、網絡、電台、電視台、紙媒、微博、移動終端整合在一個平台內。在這個媒體平台上,可以實現信息的互通,一個通道的稿件可以供新老媒體多個部門使用,並進行多重交互,將原有的單純發布改造成多媒體集成服務。由此,在技術平台的支持下,報業集團應建立自己的用戶數據庫,各個發布終端,如,網站、電子閱讀器、電子閱讀報欄、網絡視頻、戶外屏幕、手機報、網上即時通訊群、虛擬社區、微博、搜索引擎等均可以確定自己的目標客戶。
2、理念轉型
平麵媒體由於互聯網的替代作用,依靠傳統盈利模式很難生存下去。未來,傳媒業將不是“內容為王”和“渠道為王”,而是綜合了各種優勢的“服務為王”,將逐步和信息產業進行融合,形成信息傳媒新藍海。因此,報業傳媒應內容與服務並重,宣傳與新聞並重,實現媒體理念的轉型。從某種程度而言,報業新媒體更應該轉型為信息服務商,為廣大消費者提供真實、準確、有效的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的信息,還要采取合適的渠道來有效到達。作為信息服務商,要為用戶搜集、采寫、編輯、分類和深層次加工信息,這就需要以讀者和市場為導向,對媒體進行精準定位和確定科學的編輯方針,選擇合適的傳播技術,並前置經營管理環節,進行有效的經營管理,在這個過程中,還要進行有效的客戶關係管理。首先是進行科學的市場調研,確定讀者和受眾的真實需求;其次,確定媒體的戰略定位、讀者定位和市場定位;第三,確定相適應的新聞產品和新聞類別;第四,進行大量的市場策劃和市場推廣活動,提高媒體的品牌力。在這個過程中,發行和廣告經營應貫徹整個環節,管理起到支撐的作用。
3、“話語權”轉型
加強互動,傳統媒體應在“話語權”上實現轉型。《人民日報》曾發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國已進入“大眾麥克風時代”,在信息管道眾多的情況下,你不能通過權威途徑客觀、及時地對外公布,就可能有人通過其它途徑歪曲、虛假地公布,並調動起整個社會的情緒。征詢民意是成本低、範圍廣、易於說話的民主決策的重要途徑與機製之一,確認這種形式是對社會力量的尊重。因此,要實現紙媒的轉型,我們就必須尊重新聞規律,搶占第一“話語權”。時下,話語權無端地受幹擾、控製,是傳統報紙在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強大阻力之一。因此,要實現話語權轉型,管理者的觀念必須實現轉型。要知道,在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一家報紙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向自己的目標讀者提供有價值、有個性的客觀報道,不能對新聞事件進行獨家解讀和深度分析,不能自主選擇報與不報以及如何報,報紙就會失去自己的個性與專業性。也許有人會說,傳統紙媒的權威性、新聞事實的準確性、對新聞事實解讀的深刻性性,這是紙媒賴以生存的基礎。但作為新聞紙,“新”才是報紙的生命!
此外,與迎麵走的新媒體這支朝氣蓬勃的隊伍相比,傳統紙媒隊伍的業務技能單一、市場意識不強、管理能力薄弱等軟肋也日漸凸顯出來了,要實現媒體轉型,傳統紙媒的同仁們必須有鳳凰涅槃重生的勇氣,老樹發新芽。在這一過程中,紙媒集團應出台隊伍培訓、人才引進、骨幹持股、業務帶頭人製度等一係列政策措施,為團隊轉型打造平台,營造創新環境。
參考文獻
①曹建禮、高海英,《傳統媒體生死劫》,《青年記者》,2013(4)
②呂尚彬,《誰能夠成為構建付費牆的中國報紙》,《中國報業》,2012(13)
③郭全中,《信息服務為王》,《青年記者》,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