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深度·權威:新媒體衝擊下紙媒的應對之策
專題:紙媒轉型之路
作者:楊兆敏
【摘 要】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越來越普及,無線網絡不斷升級,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用戶爆發式增長,基於移動互聯的網絡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衝擊力越來越強,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如何應對,愈加緊迫。
【關鍵詞】移動互聯 新媒體 紙媒
一、移動互聯新媒體發展概況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其中手機網民數量為4.2億;微博用戶規模為3.09億,其中手機微博用戶規模2.02億,占所有微博用戶的65.6%,接近總體人數三分之二。
騰訊也在今年1月15日宣布,手機聊天軟件微信用戶已經達到3億。此前,微信的公眾平台服務已悄然上線,並推出公共賬號。在微信上,不僅其他互聯網產品可以導入和輸出內容,政府、企業等機構進入微信的途徑也已打通,除微博之外,網絡上又增加了一個機構快速發布信息的平台。由此,微信實現了從通信工具到社交平台的轉變,基於熟人關係鏈的微信具有了和微博一樣的新媒體屬性。
《報告》數據還表明,截至2012年底,手機即時通信用戶數為3.52億,使用率為83.9%,即時通信在手機各應用中排名保持第一。來自騰訊的數據也表明,微信從上線到用戶突破1億,曆時14個月;用戶數從1億發展到2億,隻花費了6個月;而從2億到3億,僅僅用了4個月。實際上,早在2012年6月,手機上網的網民數量已經首次超過了電腦上網的網民。
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移動終端不斷普及,當互聯網和移動通信聯係在一起後,網絡已經越來越深地嵌入人們的生活,有人斷言,當年麥克盧漢所說的“媒介是人體的延伸”,將不再是一個比喻。
二、移動互聯引發的信息發布方式變化
在自由、開放、分享的互聯網精神影響下,移動互聯新媒體具有跨越時空的交流能力,傳統大眾傳媒的邊界被打破,社會具有了強大的信息交流和傳播能力。對於傳統媒體,更嚴峻的挑戰在於,當移動終端不僅是新聞消費工具,也是新聞生產工具時,新聞發布已經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
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快速、準確、客觀地發布新聞一直是傳統媒體實力比拚的主戰場之一。但是,當“手機便是媒體,人人都是記者”時,新聞事件發生時,新聞最早發布者已不再是專業記者,除非記者恰好在現場。比如,2011年“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時,微博是最早的信息來源,“在現場”的網友隨時更新微博,讓這一突發事件處於自發的網絡直播狀態。相似的情況還發生在成都公交車失火、卡紮菲被殺等事件的信息發布中。越來越多的事例證明,新聞發布的第一時間,已經被“在現場”的人掌握,而非最早“到現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