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發布新聞具有時間優勢外,在引導社會輿論方麵,微博等新媒體也優勢凸顯,在反腐、揭黑、曝光等方麵,越來越多的社會輿論話題由微博引爆。縱觀2012年,通過微博發布信息,經由大量網民“圍觀”督促,“房叔”“表叔”等問題官員紛紛落馬;央視主持人趙普關於不要吃固體形態的老酸奶和果凍,“內幕很可怕”的微博,最終成為“問題膠囊”風波的源頭。
“織圍脖”已經成為中國網民的流行語。《報告》認為,微博正在重塑社會輿論生產和傳播機製,無論是普通用戶,還是意見領袖和傳統媒體,其獲取新聞、傳播新聞、發表意見、形成不同層次輿論場的途徑,都不同程度地轉向微博平台。尤其重要的是,微博已成為手機終端的主流應用,而微信本來就基於手機,用戶行為的移動化讓微博、微信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具發展潛力的產品之一。
三、紙媒應對挑戰之策
毫無疑問,移動互聯深刻影響著新聞生產方式。在移動狀態下快速進行新聞的發現、判斷與傳播,成為對媒體人的基本要求,在這樣一種高壓狀態下如何保證新聞的質量,不僅是對新聞人同時也是對媒體現有新聞生產流程與機製的挑戰。
與移動互聯新媒體相比,當傳統媒體敗在速度上,即在時效性上失去優勢時,卻可以贏在特色和深度上。正如陳力丹在《新聞理論十講》一書中提出的:“現在新的競爭局麵不是‘搶新聞’,是誰能對新聞的闡釋更接近科學、更合理,這成為傳媒競爭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方麵。”因此,各家紙媒都在特色報道上做文章,做精、做強深度報道。“內容為王”仍然是紙媒必須堅持的生存之道,支撐紙媒的依然是內容和信息。因此,紙媒應對挑戰的策略,就是針對特定受眾,對特色內容進行精耕細作,挖掘新聞的深層次內涵,把特色報道、深度報道做到極致。
長期以來的自律發展,紙媒在人們心目中具有相當高的公信力,而網絡信息泛濫,公眾有需要真實信息的需求。紙媒要精心維護自己的公信力,依靠訓練有素的專業采編隊伍,通過深入紮實的采訪,寫出追根溯源、求真求證的權威報道,以滿足人們從良莠不齊、真假莫辨的網絡信息中,了解真相的需求。
在互聯網和數字媒體的衝擊下,全球範圍內紙媒哀鴻遍野。僅在2012年12月,德國的《紐倫堡晚報》、《法蘭克福論壇報》、《金融時報》等三家頗具影響力報紙相繼宣告破產;美國《新聞周刊》發售自己的最後一期印刷版,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名為《Newsweek Global》的純電子雜誌。
但就在人們唱衰紙媒時,沃倫·巴菲特卻於2012年斥資1.42億美元收購美國63家報紙。他的一些觀點,頗具有啟發性。他認為,報紙的商業模式也許過時了,但內容本身卻不會過時。無論何時,消費者都需要基於本地的值得信賴的信息,報紙成熟的采編團隊和當地品牌是很好的資產。他說:“在社區意識強烈的城鎮,沒有比當地報紙更重要的機構了。”
(作者單位:工人日報社)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