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談如何防止報紙差錯(2 / 3)

既然差錯那麼多,怎麼解決呢?這就要靠我們根據字意、詞意以及所處的語言環境來認真的、仔細的辨析。如“他國”就不能寫成“它國”。“他國”是什麼意思呢?這裏是指示代詞,指另外的,其他的。如他鄉、他人、互不幹涉他國內政。再如“精彩”就不能寫成“精采”,因為《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就沒“精采”這個詞條,“精彩”是什麼意思呢,是指表演、展覽、言論、文章優美、出色的意思。而“采”則指精神、神色,如神采、興高采烈。故此,隻要我們多長個心眼,仔細再仔細點,就能減少這方麵的差錯。

三、要認真琢磨成語運用是否得當,從中發現毛病

成語,是人們習用的固定詞組,運用得當,不僅可以收到“字惟求少,意則期多”的效果,且往往能增添新聞報道的文采。可是有些作者由於沒有理解某個成語的確切含義,隨便運用,結果不僅達不到上述目的,而且會影響內容的準確表達。如:某家報紙2010年9月22日A03版 《小團圓:正是月圓觀影時》第2 自然段第2行把“流芳百世”寫成“留芳百世”,這裏的流是指流傳,而不是留下來的意思,“芳”是指好名譽,“流芳百世”是指好名譽世世代代的流傳下去。

四、對稿件中的人名、地名、路名要看仔細

人名出錯也是報紙校對最要重視的問題。如,有一家報紙在2010年2月8日《“虎”曆史源遠流長》一文中,把“藥王孫思邈”寫成“藥王孫司邈”;2010年9月11日02版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寫成“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還有把“周恩來總理”寫成“周思來總理”、“陳賡大將”寫成“陳庚大將”等。

地名差錯也很頻繁。如《沈浩是我們強大的精神支柱》一文的之小標題:“肥西縣店埠鎮半店村”應為“肥東縣店埠鎮半店村”。稍有點地理常識的人都知道,店埠鎮在肥東,而肥西根本沒有店埠鎮。還有,2011年3月20日04版刊登的《“黑客”遠程攻擊多家政府網站》第三大段第1自然段第2行竟然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寫成“廣西省桂林市”。此外,把“亳州”寫成“毫州”、“滁州”寫成“滁洲”也屢見報端。

路名差錯也不少。有一篇寫在建“宿州路橋”的文章,作者根本不知道合肥道路的走向,文中有“在阜陽路與宿州路的交岔口”的描述,豈不知阜陽路和宿州路是同一南北走向,根本不會交叉,正確的描述應為“在阜南路與宿州路交岔口”,因為阜南路是東西走向。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除了要認真校對以外,我們還要多學習,平時要注意知識的積累,實在拿不準的也可以詢問其他同誌,不明白的千萬不能放過。

五、時間、曆史年號、數字一定要看清

閱檢大樣時,手持一張當天的報紙,檢點一下,遞增的報紙編號和年月日是否準確,版次和星期幾是否對頭?每年第一季度,特別是新年開頭幾天,在閱檢稿樣時總要增加一個檢點年份的項目:是今年的,還是去年的?這都需要看仔細。

有一家都市報2010年12月13日A5版刊登的《這裏也許有您需要的》一文第4自然段第2行“截止到2011年11月31日”,犯的就是一個低級差錯,連小學生也知道11月是沒有31日的。再如2011年3月15日16版版麵最下麵的“圖片說明”第1行“3月11月”竟出現兩個“月”,正確的應該是“3月11 日”。曆史年號也時而有錯,大多出錯在副刊上。如把“崇禎”寫成“祟真”。如何防止此類差錯呢?我們可以通過查工具書來發現差錯和消除差錯。

對於數字要通過前後矛盾、複核數據來發現毛病。對新聞報道中的數字,或乘、或除、或加、或減。某報紙2009年10月23日04版《被砍男子流血駕車衝鬧市區》之“C”段第1自然段第9行“前額處傷口深達200厘米”這個數據明顯有誤,為什麼呢?因為人的臉再長也沒有200厘米啊,200厘米就是兩米,比普通人身高還高呢!再如《4年半,打造海峽西岸快速通道》一文第1自然段第6行“合福鐵路建成後,由合肥前往福州的鐵路運行時間隻需8個小時左右”的表述明顯與最後自然段第4行“正線全長806.27公裏……設計速度為250公裏/時”相矛盾。按全長806.27公裏除以250公裏,合肥到福州隻需3個多小時,怎麼可能要8個小時呢?所以在校對時,遇到數字不符合邏輯的,一定要複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