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都市報會議新聞如何做到“繪聲繪色”(1 / 3)

都市報會議新聞如何做到“繪聲繪色”

業務探索

作者:洪鋒

【摘 要】都市報發展至今,隨著其社會影響力的增強,已經把越來越多的版麵與篇幅留給了時政新聞報道。而時政新聞所涉及的一個主要方麵,則是關於政府、政要和政策的會議報道。本文簡要談談如何選取會議中的有效新聞信息以及怎樣讓會議新聞出新出彩。

【關鍵詞】都市報 會議新聞 創新力

企業老板與市委書記在會上就用地問題“討價還價”和一個城市新蔬菜批發市場建得怎樣,這兩者對於百姓來說更關心誰?盡管這兩者所牽涉到的是一個事,但對於參會的都市報記者來說,角度如果選擇前者,普通市民看後可能會覺得事不關己,如果選擇後者,就可能會吸引很多人的眼球。都市報的會議報道最重要一條就是堅持“親民”原則,要找準政府關注和百姓關心的契合點,會議新聞要做到讓老百姓喜歡看、記心上;讀得懂、夠實用。

一、準確定位都市報的會議報道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組織的一項受眾需求調查表明,選擇“非常關心國內外大小事”的被調查者占到了總樣本量的50%;關心與生活關係密切的時政新聞的占31%,僅有3%的被調查者很少關注時政。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時政新聞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大事的知情者”的心理需求,時政新聞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有了紮實的受眾基礎,都市報需要準確地把握時政類會議報道的定位。

在會議新聞報道中,都市報應是一座政府機關和普通市民之間的心靈的橋梁。所以我們的報道要以百姓身份、百姓眼光、百姓心態來看事,才能與百姓心思、習慣相吻合。

另外,隨著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信息接收終端技術日新月異,論信息傳播速度,報紙已遠輸給互聯網和移動終端。但都市報的優勢在於其公信力和深讀能力。所以都市報在時政會議新聞報道中,不能隻滿足於信息的簡單告知,而要做好會議新聞的信息集納和解讀。要善於從紛繁的會議信息中,挖掘深度報道的題材。

二、如何讓會議新聞做到“繪聲繪色”

讓都市報會議新聞活起來,要注重其可讀性和服務性的塑造。

傳播學受眾行為理論“使用與滿足”提出了以下假設:人們在介入文本時受到某種“需求”的驅使,就好像在社會交往中出於某種“需求”與他人打交道一樣。英國傳播學批判學派學者格雷姆·伯頓把該理論中探討的各種“需求”概括如下:信息需求、個人需求(維持自身的身份/認同)、社會需求(通常是以社會交往的形式表現出來)、娛樂需求(包括對各種消遣的需求)。①因此要讓都市報會議新聞報道成為讀者樂於和必須去“打交道”的對象,新聞記者報道會議新聞就要找準切入點、找準會議信息的事件關聯,突出可讀性和實用性,舍棄不相關的屬於模式化、禮儀化的內容。

要塑造好可讀性和服務性,並且讓都市報會議新聞報道避免同質化、黨報化、宣傳化,跑會記者需要打造自身以下五個方麵的能力。

1、發現力:尋找獨特視角

記者在采訪會議時,要努力使自己養成這樣一種習慣:首先了解與會議有關的新聞背景,再仔細研究會議議程和會上的發言稿,特別是領導脫稿之外的講話,盡可能從中發現能“令人眼睛一亮”的重要信息。除此之外,參加會議報道時,作為記者,要眼六路,耳聽八方,注意捕捉會議之外的新聞。②

強化跑會記者的發現力,就需要記者善於從發言人的一句話、一個會議場景中發現新聞,並將這個新聞做深做透。

試舉一例。此前,合肥市召開新一年的秸稈禁燒會議。會上,大部分內容都是老生常談,諸如劃定禁燒區域、列出處罰措施等等。但會上,合肥市市長張慶軍在發言時提到了一句話:合肥禁燒要動用新式“武器”——無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