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央視“舌尖上的浪費”係列報道的特色探析(1 / 2)

央視“舌尖上的浪費”係列報道的特色探析

聲屏世界

作者:劉冠華

【摘 要】為了響應中央的八項規定,《新聞聯播》播出了“節約光榮 浪費可恥”係列報道,旨在遏製“舌尖上的浪費”。本文主要從黨風廉政立意,民生民意切入的選題特色,認知規律為主導立體式的報道特色和社會效益為主導媒介聯動與受眾互動的結構特色三個方麵對“舌尖上的浪費”係列報道進行分析。

【關鍵詞】舌尖上的浪費 係列報道 社會效應

2013年春節前後,央視《新聞聯播》播出了“節約光榮 浪費可恥”的係列報道,節目播出後,民眾積極響應,全社會掀起“光盤行動”的浪潮,春節期間各大飯店的食物浪費現象得到明顯改善。這一特別的新聞效應顯示了央視獨具匠心的策劃特色。

新聞報道策劃是“圍繞某個主題或話題,對新聞采編活動進行有創意的謀劃與設計,通過製定與實施方案,來強化傳播效果以形成和引導輿論的前瞻性行為”①。本文就2013年1月22日到2月24日的《新聞聯播》關於“節約光榮 浪費可恥”係列報道(即“舌尖上的浪費”)為樣本,分析其策劃及報道特色。

一、黨風廉政立意、民生民意切入的選題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係群眾的八項規定出台後,央視《新聞聯播》率先把這種不走形式,不裝樣子,端正黨風廉政建設的理念傳遞給全國老百姓,先後策劃播出了五期《節約光榮 浪費可恥》的係列報道,從細節出發引導社會樹立厲行節儉,反對浪費的新風氣。

《新聞聯播》套用了去年紅極一時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舌尖上的浪費”為切入點,從小處落腳,以記者走基層做調查的方式發現問題,通過後期的本台評論等形式,宣傳了政府求真務實,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把尊重民意,關注民生,貼近群眾的觀念融入到節目和製作中。這組報道具有時新性,與百姓生活有貼近性,同時,也貫徹傳播著國家的政策理念,選題非常具有新聞價值。

二、符合受眾認知規律的立體式報道

1、層層深入的遞進式報道

從2013年1月22日到2月24日《新聞聯播》共進行了五次有關“舌尖上的浪費”的報道。

1月22日《記者對大學食堂、婚宴、商務會議用餐的調查》中,記者以視頻加同期聲,為我們展示了普通百姓和政府公職人員都存在食物浪費現象。中國農業大學的調查顯示“全國每年就餐飲行業浪費的蛋白質和脂肪就高達800萬噸和300萬噸,相當於倒掉了2億人一年的口糧”。這樣觸目驚心的數字,讓人們震驚。1月28日《海南瓊中:局長公款吃喝花1萬5被免》一期讓我們看到政府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的速度和力度。政府公職人員公款吃喝涉及的是對公權力的濫用和對全國納稅人的“犯罪”。1月30日《“光盤行動”走紅網絡,倡導節儉新風尚》報道了民眾自發組織了“從我做起,每天不剩飯不浪費”的“光盤行動”。一些年輕人通過微博宣傳,還印發了宣傳頁到餐廳、加油站、街頭,一些飯店開始推出賣半份菜的活動,社會各界積極響應,掀起了轟動全國的節儉新風尚。2月3日《記者調查:北京高檔酒店就餐客人減少》,幾路記者分別在中午和晚上的用餐時間走訪了一些高檔酒店,發現自中央發出“厲行節儉 反對浪費”的倡議後,來用餐的公務宴請明顯減少。說明這些報道得到了積極的社會反饋,達到了反對浪費,狠刹公款吃喝的預期目標。

節目順序體現了策劃意圖,在內容上五期報道是“發現問題——嚴肅解決——積極倡議——取得成效”的順序,是層層遞進式的。這樣的報道符合受眾的認知規律,容易被受眾理解和接受,起到很好的傳播效果。

2、多角度報道強化理性認知

每期報道之後,都會連續播發就上一期內容的多角度延伸式報道,如人物專訪,本台評論,大學或研究所的調查數據,國際組織或行業協會的倡議等等,多角度立體地闡釋問題。報道是對現象或事件的客觀再現,對於受眾而言,是一種直觀的感性認知,而通過科學的數據支撐,專家的專業分析,新聞評論員的深度評論,甚至一些國際組織或行業協會的倡議,使受眾對這一現象的理解更加理性、全麵、深入。

1月23日記者在一家中檔酒店調查,餐飲浪費主要是公務宴請,廚師說平均每位客人一餐消費4斤蔬菜1斤肉,剩下的飯菜會被倒掉。

記者就此采訪了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他道出“我國糧食自給率不足90%,供求關係偏緊,光去年就進口7200萬噸糧食”的嚴峻國情。

欄目組專訪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老人家感歎提高畝產很難,怒斥糧食浪費,甚至激動地說要建議國家出台政策法規,把浪費糧食的可恥行為定性為犯罪行為。

主持人郎永淳直播連線新聞評論員楊禹,楊禹自己總結出治理“舌尖上的浪費”要從“三公”(公款,公務人員,公眾)出發,並上升到治理浪費要從舌尖開始,形成艱苦奮鬥的社會風尚,同時推廣到能源、土地、文風、會風、作風等方麵。這是《新聞聯播》35年來首次在直播中連線新聞評論員,是欄目形式上的又一次突破,這比主持人誦讀已經寫好的新聞評論稿更加口語化,更加親切,打破了主持人念新聞稿的僵化模式,加入了與新聞評論員的現場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