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向全球發起反對浪費食物的“思前食後”行動,並引用聯合國數據“全球每年浪費食物1萬億美元”,而“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0億,不論從經濟、人口、環境還是道德,人們都不應浪費糧食。”
針對1月22日提出的“舌尖上的浪費”現象,1月23日的節目從五個角度,如飯店一餐人均消費量、我國糧食自給率、我國糧食進口量、全球糧食浪費量等多個側麵引用數據,科學理性地進行分析,強化了公眾對於珍惜糧食、厲行節約的危機感和使命感。
整組報道既有事件發展連貫的遞進式的縱向思維,又有針對一個現象多角度數據支撐的橫向強化,縱橫交錯,形成了立體組合效應。
三、社會效益為主導的媒介聯動與受眾互動
媒介聯動,是指媒介之間優勢互補,相互合作,聯手展開的報道形式。在報道組合形式上,既有本媒體記者的報道,也有其他媒體的報道。不同地域媒體之間的聯動報道,可以壯大報道的規模,從而產生“1+1>2”的聚合效果。不同介質媒體之間的聯動,比如,報紙與電視、廣播記者就同一主題的事件進行報道,由於報道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可以帶來形式上的變化,使版麵更加豐富。②蔡雯教授認為“‘融合新聞’正在成為報道策劃的新理念與新目標,編輯的策劃主要通過媒介組織重構與流程再造,以多種載體的整合利用實現新聞資源的深入開發與優化配置。這樣的報道策劃能夠促成新聞傳播的影響力擴展和媒介品牌的打造。”③這組“舌尖上的浪費”的係列報道就嚐試了這一“融合新聞”的形式。
1月22日在“節約光榮 浪費可恥”的報道後加了《本台短評:用製度力量堵上浪費的無底洞》,這是傳統電視新聞的評論形式;1月23日主持人郎永淳直播連線了新聞評論員楊禹,這是電視評論類節目的形式。1月29日播發《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反浪費”是一項政治任務》,《人民日報:以良好的黨風帶動政風、民風》《光明日報:永遠保持黨的政治優勢》《經濟日報:切實做到幹部清政、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這是熱點報紙摘要的讀報形式。在三天的節目中至少融合了以上四種媒介形式,來傳遞“反浪費”這一主題,實現了多種媒介形式的融合,不僅豐富了節目形式,同時,也擴充了節目的信息量。
傳統媒體隻有這樣不斷大膽探索創新,才能在媒體市場競爭中,吸收新媒體草根式口語化表達,包容多元觀點和借鑒有先進技術支持的即時性優勢,從而強化主流媒體的輿論主導地位。
觀眾收看了這組報道後有什麼反應呢?這組報道以政府,行業協會,一些自發組織的誌願者,廣電總局,解放軍四總部五個方麵的受眾反饋為代表,播發了反饋意見,形成良性互動。
1月28日《海南瓊中:局長公款吃喝花1萬5被免》,說明政府下大力氣整治慵懶散奢的不良風氣,起到震懾作用,有效防止腐敗。1月24日《中國烹飪協會倡議: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一些餐廳開始提供半份菜品、小份菜、熱菜拚盤,用人性化的服務突擊培訓點菜師,提供免費餐盒,說明餐飲業開始行動起來。1月30日節目中,社會上一些年輕人自發組織起來,宣傳“我光盤 我光榮”——吃光盤子中食物的“光盤行動”。他們不僅通過微博連續宣傳,還自掏腰包印發了宣傳頁,擠出工作之餘的休息時間,走入餐廳,加油站,街道,說明通過傳播,更加廣泛、快捷的網絡,將年輕群體聚會在一起,在理念上起到引領風尚的效果。2月1日節目中,廣電總局要求節儉安全辦好廣播電視節目。央視蛇年春晚積極表態,仍沿用去年春晚舞台和LED屏幕,說明央視以身作則,給受眾做表率來體現報道的真實性、可信度。2月24日節目播出了經習近平主席批準,解放軍四總部聯合印發《厲行節約 嚴格經費管理的規定》,說明一些部門開始落實中央號召,以實際行動響應節約、轉變作風。
節目雖時長有限,但從社會各界的反饋來看,遏製“舌尖上的浪費”的宣傳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各黨政職能部門出台行政規定約束,餐廳推出半份菜品服務,就餐民眾加入“光盤行動”,實現了良好的社會互動,全社會形成了以節儉為時尚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①②楊秀國:《新聞報道策劃》[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
③蔡雯,《新聞策劃的新變化》[J].《新聞愛好者》,2012(1)
(作者: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