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交換類真人秀欄目的成功因素(1 / 2)

淺析交換類真人秀欄目的成功因素

聲屏世界

作者:吳夢舟

【摘 要】湖南衛視在2006年推出的《變形計》欄目,巧妙地將“真人秀”和“紀錄片”兩個元素相結合,成功孕育了“交換人生”這一節目理念。除了新穎的欄目形態,作為一個在有限時間裏麵需要捕捉並放大戲劇點的“新生態紀錄片”,編導的設計和介入也變得尤為重要。人為製造節目的衝突和懸念,使得人物與事件交織,推動劇情發展,形成一股張力,增加了節目戲劇性。

【關鍵詞】《變形計》 人文精神 戲劇性

繼《超級女聲》之後,湖南衛視在2006年重磅推出的一檔號稱“新生態紀錄片”的交換類真人秀欄目。2012年1月份,打頭陣的首期節目——《少年何愁》,使得《變形計》在沉寂了很多年之後再次爆紅。巨大的影響力,讓這個久違的節目迅速成為新浪熱搜榜上的頭條,本集中的主人公易虎臣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學生一躍成為一個擁有幾十萬粉絲的小明星。節目收視率一路飆升,最近一期播出的《變形計》之“溫暖之痛”收視率1.18,收視份額3.04排列全國同時段第四。那麼到底是哪些因素成就了《變形計》超高的人氣,再一次活躍在熒屏上的它為何能又一次觸動觀眾呢?

一、欄目定位——人文精神的彰顯

《變形計》欄目製片人謝迪葵在談到欄目形態構造時說:“社會的大環境下,城市裏獨生子女嬌生慣養、五穀不分、好逸惡勞、精神萎靡讓家長們頭痛不已,《變形計》是我們在偏遠山區挖到的一劑良藥,專門治療讓很多家長失去信心的城市獨生子女病。”①看膩了傳統的以“利益敘事”為主導的真人秀節目,以《變形計》為首的此類節目,甫一播出,就猶如一股清新之風撲麵而來。相比較歐美真人秀文化以“泛娛樂”為宗旨的運營模式,中國更注重媒體的教化功能。社會敏感話題的捕捉加上一定的文化傳承理念和社會責任感,一台既叫好又叫座的電視欄目才能夠在中國的土壤常青。中國人看重親情、愛情、友情,因此情感元素也是欄目出彩的關鍵點。人文色彩濃厚、綜藝元素點綴、社會熱點追蹤、無不體現了“文”以載道。《美麗加減法》裏尖酸刻薄、虛榮厭世的李耐閱曾讓編導一度想過要放棄,在變形之前她毫不避諱的在鏡頭前說恨不得自己的父親死了才好,也因編導的一句玩笑大鬧木裏新娘的婚禮現場,她在用不正確的價值觀揮霍著自己的青春。看了這期節目的開頭,許多觀眾拚命批判這個功利刻薄的女孩,認為她的種種劣跡會給電視機前的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但是當得知她是棄嬰,父母管教不當過分溺愛也是部分原因的時候,觀眾更多體現出了寬容和鼓勵,他們也學會了換位思考。

現代化的翻雲覆雨手,讓處於轉型期的中國人,個人主義價值觀與行為方式膨脹。人與人之間渴望了解,卻因自我保護意識的包裹,形成一道隔閡。學者劉擎說:“社會分化使人們被迫處於一種陌生化狀態,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個特定的生活世界裏麵,對異己的生活世界的價值觀、信念,態度、經曆的生活細節、遭遇的困難和挑戰都不太了解,彼此變得越來越隔膜②。”心理學認為:體驗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的最佳途徑。高低貴賤,強弱對立,善惡較量,成功失敗,貧窮富貴,無數個對立麵,屬於你的也許隻有一部分。第五季《化不開的網》中,城市公子哥周雲峰目睹哥哥長貴為了兩個弟弟能上學,用自己不想讀書這樣的借口來幫家裏減輕負擔,爸爸外出打工,幹著危害身體的活,為的就是用這血汗錢供孩子讀書,他怎能不被觸動?在這山裏人家,每一個人為了能讀書,都在甘願當墊腳石。當他看到農村父母對孩子所付出的艱辛,他怎能不想到自己曾經對父母關心視而不見的一幕幕?

二、欄目設計——戲劇屬性的疊加

1、人物遴選:角色反差的張力

城市和鄉村的孩子與生俱來的價值觀的偏差和對彼此的誤解,思想的碰撞和身份的互換,架起了城鄉孩童溝通的橋梁。在編導的建構下,一個充滿未知的奇妙和感動的“超真實”情境被描摹出來,兩個“生活在別處”的個體開始試著了解彼此的生活發掘生活的智慧。

第一期節目《少年何愁》編導單丹霞透露,挑選主人公時,確實有針對性,“希望用山裏孩子的那種純樸、善良去感染那些城市裏麵的孩子,所以像山裏麵的孩子,會找一些品學兼優的孩子,而城市少年,則找一些帶有明顯城市少年標簽的孩子來做交換。”③

從《勇敢的心》導演組了解到,說服歐瑪和鄧振東參加變形頗費苦心,因為他們倆一個是陰柔的好好先生,一個是暴脾氣的外籍男生,以2換1,加上國際化推廣的趨勢,主人公遴選的第一步就做出了大膽嚐試。而變形的結果的確沒讓我們失望。臨別前的彙報演出,鄧振東跳出了人生最陽剛的旋律;而歐瑪也從剛開始變形那個害羞麵對鏡頭的男孩,逐漸被趙爺爺、趙奶奶的熱心和淳樸所感化,展現出了對人友善包容的一麵。農村孩子趙玉龍麵對馬新,這個在玉龍一進學校受到規模宏大的歡迎儀式時生妒的男孩,並沒有表現出不友好,而是用寬容和熱心與他相處,直到感化他,成了孤僻的馬新第一個好朋友。三個孩子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所以性格的差異、家庭教育的差異帶來的強烈反差,激發了互換者在鏡頭前生成的一種能動的存在,做出在其他情境下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和不可能說出的話語,進而使節目在對事物的深層認知方麵產生始料不及的穿透力,也就是電視藝術上所呈現的戲劇性。④某種意義上,《變形計》也滿足了觀眾獵奇的心理,窺探反常規的生活場景,這種欲望在節目中得到釋放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