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設計任務:營造真實劇的氛圍
在開拍之前,湖南衛視的高層一再強調,《變形計》要拍出真實劇的感覺。既要還原真實,又要追求可看性。將兩者結合,必須有導演組的介入,而他們的對策就是——設計任務。青少年的變形計劃基本框在“交換——觸動——變換”,如何在相同的模式下挖掘出不同人物身上可能存在的不同的故事點?《變形計》早期創作者李泓荔說,“媒體再也不能等著故事發聲,再也不能平平淡淡地記錄生活,電視人應該製造戲劇性。”
第五季《化不開的網》中,編導設計了機場這個情境,讓從沒坐過飛機的玉林感到陌生。懂事的玉林不忘給城裏的父母捎去自家的土雞作為見麵禮,而有常識的編導都知道,禽類是不允許帶上飛機的,而編導此時卻作為一名旁觀者安靜記錄下這個樸實憨厚的農村娃娃被無情拒絕的瞬間。《少年何愁》中交給易虎臣的任務:幫父母離異沒人關照的小黑完成一個心願——見到獄中服刑的父親。在了解小黑悲慘的身世後,聯想到養尊處優的自己,時常和父母鬧矛盾,易虎臣不禁懊悔不已。《勇敢的心》中交給歐瑪和鄧振東教山裏孩子跳舞的任務,歐瑪因怕羞臨時變卦,最後在鄧振東的勸導和山裏人的感化下,自信熱情的他才把最本真的一麵流露出來。第一季中,農村孩子高占喜,一個青海村娃,埋怨家境貧困,希望通過讀書征服城市,卻麵臨失學危機。城裏生活的幾天,編導卻好像故意設計誘惑“陷阱”。占喜先是被電視劇所吸引,忘記了學習,後來又愛上了卡丁車遊戲;拿到零用錢後,占喜很豪爽的請表弟表妹吃飯,自己又買了一大堆零食,似乎在編導設計的重重“誘惑”下學會花錢了。這些設計的情節或是任務,像一個個爆破的點埋伏在變形計的各個角落。主人公們稍不留意就會被戲劇化的情節設計下,暴露了本真的自我。但正是因為這些“介入”,才讓變形起伏跌宕,充滿看點和戲劇性。
3、線索人物:豐滿主角形象
2006-2008年初期的《變形計》大都以兩個主角為主要敘事對象,2012年改版後的《變形計》有所突破,不再放過任何一個有交集的人,打撈了許多和他們變形相關的側麵人物。《勇敢的心》裏嬌慣暴戾不合群的馬新、《網變》中因母親患尿毒症而自謀生計的8歲報童譚沙;《化不開的網》中陳玉林隱忍堅毅的父親、怕拖累家庭欲放棄學業的小姑陳敏;《美麗加減法》裏缺乏正確教育孩子方法的李耐閱父親……線索人物的出現,增強了故事性和可看性,也讓變形變得更加流暢、真實。節目的鏡頭擴大了關注的視野,對一些有代表性的標簽人物給予關懷。最典型的是《少年何愁》裏的小黑,父親入獄,從小就缺乏教育,性格內向,本質卻真誠、淳樸。開朗大方的易虎臣則是他的對立麵,熱情開朗。易虎臣幫助他“獄中探父”的一幕,讓電視機前很多觀眾潸然,許多明星看了這期節目後也紛紛伸出援手,小愛的河流彙聚成了大愛的海洋,《變形計》無疑將人文關懷做到了極致。這些承載著真情的訴求點,觸及到了觀眾心中最柔軟的部分,引起社會的共鳴。
《變形計》發揮了節目引領核心價值取向作用,為娛樂節目開拓了新的風向標,多層次、多角度的反映生活,以思想內涵和人文精神提升節目的品味,同時對娛樂的“度”也有很好的把握,加上編導對事態推動情感訴求點的推進,一檔叫好叫座的節目便應運而生。牽手攙扶徘徊少年,善良路標激勵指引,溫暖柔軟感動蘊含其中,激勵呼喚關心漸行漸近。對於當今的迷途少年,節目組希望用行動和善良喚醒孩子心中充滿正能量的火種,短短的幾周也許不能讓一個人發生很大改變,但哪怕隻是在他心裏種下了一顆善的種子,總有一天也會生根發芽,這段記憶到最後在他們生命中一定是份不可多得的禮物。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