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盲選”為何如此吸引人?(1 / 2)

“盲選”為何如此吸引人?

聲屏世界

作者:吳丹萍

【摘 要】在2012年的選秀節目中,《中國好聲音》無疑是個大贏家,由它所創造出的話題、收視率都標誌著“好聲音”的成功。“中國好聲音”也成為了2012年新浪十大熱詞、百度十大移動搜索熱詞。筆者認為,該節目的成功與它的節目模式密不可分,本文對《中國好聲音》的盲選模式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中國好聲音》 盲選 傳播模式

在2012年的選秀節目中,《中國好聲音》無疑是個大贏家,由它所創造出的話題、收視率、利益鏈條都標示著“好聲音”的成功,“中國好聲音”也成為了2012年新浪十大熱詞、百度十大移動搜索熱詞。

由於《中國好聲音》是購買的荷蘭版的《The Voice》的版權,並且幾乎是全程“copy”,就連四位導師的座椅都是80萬一把從國外定製的,也是模仿的荷蘭版的導師座椅。因為先前的荷蘭版《The Voice》就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被美國引進之後也取得了成功,所以這個模式本身肯定有它獨特的魅力。引進版權的好處是走的每一步都有人來“幫扶”,版權方會提供幾百頁的節目“寶典”,從情節設計、燈光、音樂、舞美到機位、剪輯等各個流程,都一一詳細說明,還會派專人在錄製現場進行指導,全程跟蹤節目製作和營銷等。這些都使得“好聲音”在播出前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中國好聲音》在播出第一期的時候就取得了同時段排名第二的好成績,筆者認為這和它的盲選模式有關。因為這一模式在中國是首開先例,從2004年以來,中國的選秀節目給人的印象就是“炒作”、“秀”、“包裝”、“毒舌”等等,但是“好聲音”從一開始就有一個既定的規則,那就是盲選。

盲選的規則:在最初的學員選拔階段,四位明星導師背對著學員,學員出場演唱自己選擇的曲目。導師通過對學員聲音和唱歌實力的判斷,來選擇是否按下選擇按鈕,導師按下按鈕後,“I WANT YOU”的燈光就會亮起,同時導師轉身,麵對學員,就完成了導師對學員的選擇。同時,如果超過了一個導師轉身選擇學員,學員也要在選擇他的導師中反選一位,作為自己“真正的導師”。這就是“盲選”。

那麼盲選為何能吸引到觀眾去收看《中國好聲音》呢?筆者分析了以下幾點原因:

1、新穎

首先,從中國的真人選秀節目發展至今,都沒有一檔節目是以盲選的模式推出的。2005年的《超級女聲》、2007年的《加油好男兒》、2010年的《中國達人秀》還有一些諸多的選秀形式,從來都沒有“盲選”這一模式出現。《中國好聲音》就在選秀節目同質化而被人們所詬病的時候,推出了“盲選”這一新的選拔方式。好聲音播出第一期的時候,在微博上就引起了熱議。筆者認為,正是盲選這一新鮮的選秀模式在第一時間吸引了觀眾的注意。

2、心理

此處心理層麵上我們分為兩部分來闡述,一個是心理學上的“體貌效應”,另一個是“自卑者的自我滿足”。

(1)以張玉霞為例。好聲音節目組導演鄔稚暉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其實自己最初找到張玉霞時,她是不太情願來參加節目的。“我親自飛去淡水找到她後,才發現,她之前一直對自己唱歌獲得大家讚賞心存疑慮:是不是因為同情我才喜歡我?我就告訴她,節目的盲選規則:在聽到你的聲音之前,導師是看不到你樣子的。這才真正打動了她。”鄔稚暉還表示,從最初跟張玉霞接觸,到說服她出現在《中國好聲音》舞台上,自己花費了超過3個月時間。”①

而在《中國好聲音》的舞台上,張玉霞的一首《獨上西樓》唱哭了4位導師,也令許多觀眾為之感動不已。但同時也遭到了一些觀眾的質疑。他們認為,張玉霞的歌聲並沒有像導師們誇讚的那樣完美,有的甚至認為,也不過爾爾。為何觀眾與導師給出的評論差距那麼大呢?這就是需要談到的“體貌效應”。

“蘭德和阿讓森在1969年曾做過試驗,即假扮法官的試驗。用同樣的語言描述罪行,結果有魅力,漂亮的‘罪犯’判刑輕,而無魅力,醜陋的‘罪犯’判刑重。

沃爾斯特等人的試驗,讓332名大學生,男女各半,每兩人一對進行兩個半小時舞會。舞會後詢問每一位學生,是否希望再次同對方跳舞。結果有魅力,長得漂亮,長得帥的人與無魅力,長得醜的人相比,被再次選擇的人數超過一倍以上。”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