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試驗都證明了體貌效應的存在。之所以會產生體貌效應,是因為:1、漂亮的人才可愛,這是從生活中,電影、電視中學到的;2、同漂亮的人在一起,自己也顯得光彩,這是一種光環效應;3、漂亮的人,其他方麵也好,這又是一種光環效應;4、漂亮的人看著舒服,可以獲得美感,是一種美的享受,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由於時間有限,筆者並沒有做過相關的調查和實驗,但是由以上的資料可以得出,體貌效應是存在的,並且好聲音的盲選模式也契合了這種心理。
首先,張玉霞一出場,觀眾就能看見其麵目,而背對著的導師們卻看不見。因此,在整個歌唱過程當中,觀眾們對張玉霞歌聲的判斷必然夾雜著對她外貌的一些“偏見”,所以在整個過程中觀眾和導師們的體驗完全不同,從而影響到了最終的評價。
也正是因為“體貌效應”的存在,在好聲音的舞台上,這個為了追求“真聲音”而擯棄外表包裝的舞台,大部分選手都是在完全沒有任何“打扮”的情況下就上台演唱。就跟他們生活中的形象一樣,所有人都給人草根、平民的感覺,但他們較好的演唱功力和令人驚豔的聲音,與他們的外表形成的反差,就恰好是這個“反差”,正是觀眾們所愛看的。因為誰也沒想到這些其貌不揚的人唱歌竟會這麼好聽。
(2)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提到過“人生來就是自卑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③
筆者很讚同這一“自卑理論”。觀眾們在觀看《中國好聲音》的時候,內心也是自卑的。四位明星級導師在選手們看來是平日裏遙不可及的,在觀眾們看來同樣如此。因為觀眾們在觀看節目的時候會帶著自己進入到情境當中,把自己當成和選手們一樣。而選手們在台上賣力演唱,得到導師們認可,導師們在轉身的那一刹那,“I WANT YOU”的燈亮起的時候,其實不僅僅滿足了選手們的心理和滿足感,同時也滿足了觀眾的心理,與觀眾們內心深處的“自卑”相抵抗,觀眾們獲得了一種滿足和喜悅。
除了導師轉身,還有另一個環節也是令觀眾和選手都十分滿足的。就是導師們相互掐架爭搶選手的時候。以往選秀節目的評委都是以“毒舌”著稱,而好聲音不同,四位一線明星不僅毫無架子,而且還為了爭搶到好的選手而相互調侃和掐架。這也讓觀眾們看了明星們真誠和可愛的一麵。選手選導師,這種主動權的調換就極大地滿足了選手的優越感,同時也滿足了觀眾的心理。
這樣看來,觀看好聲音也是對觀眾的一種心理滿足。
3、對純粹音樂的藝術追求
正是因為盲選模式,導師們在選擇選手時避免了“體貌效應”所產生的偏差,更加直接的對聲音進行判斷和欣賞。不僅更加公平公正,也保留了對真正好聲音的藝術追求。
從以往的選秀節目來看,選手的包裝、外形條件一定在考慮之列。或者說,以前的選秀選的是一個綜合條件。因為像哈尼族小王子、張玉霞這樣的選手可能在海選時就沒了身影。但是《中國好聲音》給這些有音樂才華、擁有真正好聲音的平凡人一個夢想的舞台。這對於唱歌類選秀節目來說無疑是最公正和難得的。純粹的以聲音和音樂作為評判標準,拋開外界因素的幹擾,就是對音樂的尊重,也能看出來《中國好聲音》“真我好聲音”的品牌理念。
雖然這一盲選模式是借鑒而來,但好聲音的成功也證明了這一模式的成功。隻是在好聲音成功之後,其他衛視也相繼推出了一些模仿《中國好聲音》的盲選節目,甚至還有相親節目也要開始盲選,這就有點讓觀眾們接受不了了。盲選雖好,但也不要盲目模仿和跟風。希望我國的電視真人秀節目不要走入另一個同質化的誤區。
參考文獻
①《說服台灣盲女張玉霞上節目,“好聲音”導演花了三個月的時間》,《重慶晨報》,2102-7-16
②體貌效應,viva 新浪博客
③[奧地利]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著,黃光國 譯:《自卑與超越》,作家出版社,1986
(作者:安徽大學本科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