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農科教節目寓教於樂的幾點探索(1 / 2)

對農科教節目寓教於樂的幾點探索

聲屏世界

作者:葛婕

【摘 要】寓教於樂是增強農科教節目吸引力,增強播出效果的有效辦法。本文從內容選擇、表現形式、敘述風格、編輯手法等幾方麵入手,圍繞對農科教節目如何寓教於樂加以論述。

【關鍵詞】對農科教節目 寓教於樂

隨著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不斷推進,“科技興農”逐漸成為廣大農民朋友的共識。農民在充分享受到科技所帶來的成果之後,越來越渴望學到更多的農業科技知識。作為農村第一媒體的電視,在傳播農業科技知識,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方麵無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農民朋友認可的農業科教類節目如:央視的《每日農經》、《農廣天地》、《科技苑》,地市台的《壟上行》、《農科大講堂》、《鄉村季風》等都在用不同的形式、不一樣的視角傳播著農業科技知識、傳授著現代農業技術。這些優秀的農業科教節目,因其內容貼近性、實用性,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而受到農民朋友的普遍歡迎,對現代農業的推廣,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過,我們在為這些優秀節目獲得成功而感到喜悅的同時,也看到一些地市台的農業科教節目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內容和形式過於單一,解說語言專業、抽象,一些新的農業科技成果、農業技術晦澀難懂。對於科技知識普遍不高的農民來說,這種類似說教式的節目形式缺少一定的親切感和吸引力,往往難以獲得好的收視效果。

麵對越來越激烈的媒體競爭,作為地方電視台,如何讓自辦農業技術類節目在各大媒體的衝擊下獲得一席之地,這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筆者認為增強節目的趣味性,寓教於樂是拉近節目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提高節目吸引力的有效辦法。而提高農業科教節目的趣味性,應該從選題把握、表現形式、敘述風格、編輯手法等方麵入手,這樣才能達到播出效果和收視滿意的結合。

一、內容實用、貼近,激發觀眾的收視興趣

古人有言,“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說明學習興趣對於學習效果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調查發現:農民往往對那些與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充滿興趣,而對一些實用性差,與生活、生產活動距離較遠的內容興趣索然。所以筆者建議在題材的把握上,要重視農民的收視習慣和收視需求,盡量選取一些與農民生產、生活較為貼近的內容,積極挖掘具有創新性的日常生產經驗,力圖將最實用、最先進的農業技術向農民朋友推廣。例如:《肉鴨養殖有市場,要想養好有門道》、《養魚肯動腦,套種效益好》、《小豬發燒治不好,高溫養殖需注意》等,這些題材涉及內容在農業生產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容易激發農民的收視欲望。另外在新技術的推廣過程中應注重“實用性”。在央視《科技苑》播出的《新鮮的一公兩母養鴿法》中,涉及到鴿子的最新繁育技術。原有的鴿子交配技術是一公一母,成本過高。而一公兩母這種新的交配繁育技術,將大大降低養鴿成本,有效提高養殖戶的生產利潤。節目將新的養鴿繁育技術與以往常用的繁育技術加以對比,力圖讓農民在比較中發現新的繁育方式的優越性。

二、加強互動,調動觀眾的參與熱情

隨著電視事業的不斷發展,觀眾的自我表現欲望和參與意識也在逐漸增強。傳統的“你播我看”或者“你說我聽”的電視傳播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電視觀眾的收視需求。他們希望能夠參與其中,成為電視節目的主體。近年來,“觀眾參與”這種節目製作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媒體認可並采用。例如荊州電視台《壟上行》,欄目采訪組不設固定的演播室,農民直接走進電視熒屏:或作為農業技術能手介紹自己的種養殖經驗,如《蜈蚣養殖高手,上門技術指導》、《鷓鴣養殖吸引大,眾多鄉親來觀摩》;或作為先進農業技術的學習者、求教者在節目中出現,如:《不辭辛苦赴荊州,登門拜師把藝學》、《小兩口養水蛭,專家來指導》;或者直接參與到節目的製作過程中,當記者、做主持人。在這裏,農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成為電視節目的主人公,真正體現出深入農村、反映農事、服務農民的宗旨,而節目所呈現出的“原生態”意味,也極大地調動了農民收視熱情。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