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論新聞直播節目主持人的社會責任意識(1 / 2)

淺論新聞直播節目主持人的社會責任意識

聲屏世界

作者:王凱山

【摘 要】新聞直播節目主持人在光鮮亮麗的背後,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各種播出事故,很多都與主持人社會責任意識的缺失密不可分。本文就如何培養與鍛煉直播節目主持人的社會責任意識進行探討。

【關鍵詞】社會責任意識 直播節目 主持人

新聞直播節目以其與新聞事件同步、新聞走向不確定性等諸多特點,吸引著受眾的廣泛關注。然而新聞直播節目在扮演著爭奪受眾關注點,在受眾中樹立公信力和權威性等重大作用的同時,種種問題也相繼爆發。

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一次內部通報中,就曾經披露了《中國之聲》的某位主持人因為在一次直播節目過程中,在香港某網站上看到了一條:東北某省委書記被雙規的傳聞,不假思索就直接播發出去了,而事後證明這是一條虛假消息。但是新聞播報的結果卻很嚴重。消息播發當時,就引起了當地的震動。該省所轄的所有市級主要領導都打電話向省委求證此事。而該省的常委宣傳部長也直接驅車來北京,到中央台表示抗議。此事令中央台很被動,在核實清楚事實的基礎上,向對方道歉。最後以在第二天同樣的時段播報這個省委書記視察當地工作以平息此事。而這位新聞主持人也被開除。

一、新聞直播節目主持人社會責任意識需要提高

一位中央台的優秀新聞節目主持人暴露出來的問題,其實不僅僅是她一個人的問題,與節目競爭機製,與收聽率考核的外在壓力等也息息相關。為了獲得更高的收聽率,利用爆炸性新聞貌似是一條捷徑,但是危險性也不言而喻,因為新聞消息的真實性很難得到充分的保障。但是拋開節目競爭機製、節目形成機製等許多人曾經探討過的問題之外,新聞節目主持人是否具備較高的社會責任意識,也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在新聞直播節目中,一個好的節目主持人能最大限度地擴大新聞直播節目的張力,在確保節目內容存在的矛盾性得到充分展現的基礎上,通過掌控新聞播報的節奏,對介紹新聞背景的有所側重,設置議題引導受眾產生判斷預期等方麵有很多的操作空間,從而使節目在不確定性中增加可控性,在新聞事件的展示過程中增加節目的深度和廣度。這就要求新聞直播節目主持人除了要有出色的語言表現力之外,還必須有處變不驚、反應敏捷的應變力,以及對整體事件的感知力和節目現場的控製力。這些都要建立在新聞節目主持人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的基礎上。

否則,新聞節目主持人將會感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以中央台為例,直播新聞節目的延遲播出技術早已經在節目中廣泛使用,並且已經取消聽眾參與直播連線環節,但是僅靠技術防範定不夠。越來越多的直播嘉賓被引入直播間,參與節目的製作播出。一些專家學者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深耕細作,但是在參與直播節目中由於緊張或者對涉及的話題並未有清晰全麵的認識,從而導致負麵影響的出現。因此在麵對這些知名的專家學者,本來學識上就處於下風的新聞節目主持人,在引導專家順暢參與節目的同時,更要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在心中樹立防範意識,在節目中加以辨析引導。

二、主持人的社會責任意識是其政治素質的具體體現

1996年江澤民同誌提出的輿論導向福禍論:“輿論導向正確,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人民之禍”言猶在耳。如今媒體人熱衷討論的社會責任意識,則是新聞工作者政治素質的具體體現。新聞節目主持人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社會使命感,對社會負責。而對社會負責,就是要對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負責,對代表最廣大人民意誌和利益的黨負責。

主持人在直播過程中要時刻提醒自己,不忘作為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質,牢記傳播新聞要尊重事實真實性這一根本原則,絕不能為了追求所謂的高收視率、收聽率而搶發所謂獨家新聞,從而導致發布嘩眾取寵的謠言。此外在報道涉及到國家利益、民族尊嚴和社會穩定等重大問題時,直播主持人在發揮輿論引導時不但要起到溝通、疏導、反饋等作用,還要滿足受眾平等交流、宣泄情感的心理需求。例如針對日本把釣魚島“所謂國有化”問題。2012年9月10日,中央電視台新聞直播節目《新聞1+1》就專門播出了一期節目《日本想“釣魚”:別“釣”到自己!》。針對國內一些高漲的反對聲,節目主持人白岩鬆就提倡:“的確我們要保持冷靜,繼續前行。但是保持冷靜可不意味著什麼動作沒有、什麼話不說,這就涉及到今天的一個關鍵詞叫‘反製’,針對它所謂的國有化,我們的反製從眼前、從中期、從長期都會有哪些思考?……”,在隨後的節目中,白岩鬆邀請相關專家就此進行了詳細的梳理與解讀,從而引導觀眾理性對待釣魚島問題,相信國家會有相應的措施來反製日本的挑釁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