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論新聞直播節目主持人的社會責任意識(2 / 2)

三、直播節目主持人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與鍛煉

新聞節目主持人的社會責任培養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在直播節目過程中,麵對億萬雙眼睛的注視,億萬聽眾的關注,直播間的“放大功能”將主持人平時的修養與素質會集中展現,稍有差池就會釀成不可挽回的負麵影響。主持人的社會責任意識隻能靠平時有意識的培養與鍛煉。

1、直播主持人要注重學習與積累

主持人首先應該準確理解黨和國家出台的政策文件與法律法規,吃透各種政策精神,從而在直播節目麵對嘉賓時既能把握節目的走向,又能在嘉賓言論方向有所偏離時,適時引導回來。主持人如果隻能拿著記者采訪的素材,編輯撰寫好的稿件,在鏡頭前播音,對節目涉及的相關政策背景沒有深入了解,這將導致在直播中麵對相關問題時,主持人往往表達的離題萬裏、不知所雲。相反,如果能夠在直播前熟練掌握更多的政策法規,節目播出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主持人柴靜在《看見》一書中曾經回憶,在做一個關於土地內容的選題時,由於對土地政策掌握不足,而采訪的專家也不願接受采訪時,她隻能通過連夜的惡補,突擊把握政策,從而保證了第二天節目的順利進行。

節目主持人在常年累月的直播過程中,要麵對大量的問題。如果他們注重平時的學習與積累,並將其運用到工作中去,當他們麵對直播嘉賓時就會更加自信、平等地參與對話,而非隻是起到簡單的串聯作用,對於節目的順利進行將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2、直播主持人要深入基層

我國的播音員主持人往往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這源於其很少參與到新聞報道中去。要培養主持人的社會責任意識,就需要讓他們深入到基層,深入到群眾的火熱生活中去。

2011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走轉改”報道組深入到貴州省采訪報道。9月27號下午主持人記者們在貴州省畢節地區威寧縣雪山鎮中心學校采訪時,麵對異常艱苦的學習環境,麵對瘦弱的農村孩子們給他們佩戴紅領巾,記者主持人們都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其中的一位主持人後來寫道:“孩子給我係久違的紅領巾的同時,激動的感覺令我有點手足無措。在繁忙的都市工作、生活已經太久了,忙忙碌碌讓我們有時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忽視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情懷。所幸這次貴州之行,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走出困惑與迷茫,更加珍視真摯的情懷。也許這是我貴州之行最大的收獲!”

3、直播主持人要有“新媒體傳播者”意識

從2010年至今,微博、微信的廣泛運用,使得媒體從業人員明顯感受到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作為直播節目的主持人在利用新媒體平台進行傳播時也要注意體現社會責任感。今年4月份發生的四川雅安地震,中央電視台多名直播主持人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射到地震救災中去,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例如擁有207萬粉絲的趙普就在4月23號轉發了一條信息,呼籲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大家盡量不要向災區打電話。將撥打電話的機會留給災區中向親人報平安的群眾。

麵對受眾不斷增強的傳播需求,直播節目主持人的社會壓力也越來越大。隻有有意識的培養和鍛煉社會責任意識,主持人才能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與媒體共同成長。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2012級博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