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析《中國好聲音》的“真善美”(1 / 3)

探析《中國好聲音》的“真善美”

聲屏世界

作者:韓東梅

【摘 要】自《The voice of China——中國好聲音》在浙江衛視開播以後,成為引領音樂真人秀節目的新先鋒,並受到觀眾的廣泛關注和好評。本文圍繞該節目所傳遞出的真善美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中國好聲音》 真善美

浙江衛視斥巨資購買國外版權,經過本土化改造,精心打造的大型勵誌專業音樂評論節目《中國好聲音》,一經播出,短短幾個月便在中國受眾群中引起強烈反響,為中國樂壇的發展提供了一批懷揣夢想、具有天賦才華的音樂人,樹立起中國電視音樂節目的新標杆。節目值得稱頌的除了巨額的廣告收入,還有專業的評論、善意的鼓勵、個性的張揚以及對正能量的深入挖掘,這些無疑提高了它在觀眾心中的檔次和分量。《中國好聲音》是對傳達真善美等價值的實踐,是一個頻道對自身價值取向的柔性表達,也是我們國人在日益複雜的中國語境下對人性價值的溫情回歸。

一、真實帶來的娛樂效應

電視的一般表達方式是娛樂。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尼爾 ·波茲曼認為“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不管是《中國夢想秀》還是《中國好聲音》,正改變著單純追求收視率的娛樂媚俗的傾向,《中國好聲音》立足於“平民視角”“草根狂歡”,將重點放在草根圓夢人的深度挖掘上,節目張弛有度,充滿人文關懷和勵誌的力量。①

這是一個全民參與的大舞台。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絕大多數人都渴望找到自己的位置,渴望得到肯定。電視傳播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參與性。《中國好聲音》在受眾參與意識和表現欲望逐日遞增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為大多數人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平台。節目呈現給大家一場視聽盛宴,它摒棄全國海選,在形式上給學員和觀眾更多的主動權,懷揣夢想的人在這裏可以找到支點,選手通過評委點評、選手之間的交流和觀眾投票情況,產生新的自我認知。在《中國好聲音》的舞台上,他們享受可以決定命運或者改變命運的快感和滿足。這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明星的光暈不再隻存在於少數群體裏,我們每一個普通的人都有機會參與成為明星,或者在一定意義上就是隱性明星。節目進行中,電視機前的觀眾和導師同時同步觀看學員比賽,給觀眾很強的代入感,尤其是節目進行到淘汰環節時,觀眾會主動與導師一起為學員的去留糾結,這種方式使觀眾很自然的產生一種很強的共時性和真實存在感。

把綜藝娛樂節目回歸到專業的判斷。《The voice of China——中國好聲音》的製作及播出曆時三個半月,最終在浙江衛視播出的節目中,包含了“導師盲選”“導師抉擇”“導師對戰”“年度盛典”四個環節。在第一環節,采取“導師盲審”的方式,導師背對學員,參賽者在舞台中央大展歌喉,以往選秀、音樂類節目中常見的華麗服裝、炫目造型、激情的伴舞,通通被舍去,脫離了選秀的喧鬧浮華,將鏡頭對準的隻有學員投入的表情,導師沉醉、震驚、好奇或糾結的神情,耳畔回響的則是讓人動容的好聲音。導師專業的耳朵是衡量選手是否入選的標準,聲音一旦被導師肯定,他們便紛紛按動按鈕,這一刻她們才能看到選手的廬山真麵目,好聲音是征服導師的唯一砝碼。《中國好聲音》摒棄華麗和噱頭,讓歌聲回歸真實、音樂回歸本義。在擔心潛規則盛行、階層流動固化的當下,“好聲音”透過國人對真實透明和純粹的渴望,同時傳遞這樣一個信念:隻有努力才會改變,隻有努力就會改變。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