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析《中國好聲音》的“真善美”(2 / 3)

《中國好聲音》可謂是精英雲集,劉歡、那英、庾澄慶、楊坤四位一線音樂人重磅組合的導師團隊,以令人信服的專業地位、人格魅力和大眾口碑傾情加盟,定位節目水準,彰顯節目誠意,推升節目影響力和傳播力。③尤其是導師與學員互選環節,四位專業導師為了爭奪同一位學員而互相拆台的情景頻頻出現,導師滑稽的表情搞笑的動作,讓學員和觀眾哭笑不得,著實把導師們娛樂了一把。但是不得不說節目呈現出的導師愛才的敬業精神和在音樂麵前人人平等的專業素養,讓她們更可愛更加平易近人。導師不再是不可顛覆的權威,不再高高在上,在好聲音的舞台上他們與學員是一種平等的存在關係。

二、上善若水的人文情懷

在當下琳琅滿目的電視節目中,不乏嘩眾取寵片麵追求收視率的節目,但是唯有直指人心的電視節目才能說服人感動人,才能真正成為一種潮流,一種時尚。

《中國好聲音》的學員是一群有故事有夢想熱愛音樂的獨立個體,在好聲音的舞台上迸發出強大的凝聚力量,她們以實力見證夢想,以故事感動人心。故事與情感在設計上歸於無形,在強度上拿捏得當,使受眾在不知不覺中加入情感互動,產生正能量的交融。比如,一直對自己的外表不自信的哈尼王子李維真在這個舞台上用聲音展示了自己的高度;身殘誌堅的張玉霞,以一曲《獨上西樓》征服全場,她才是生活真正的強者。尤其是第四期節目中為伴隨他8年的女友演唱保留曲目的吉林學員金誌文的《為愛癡狂》、一直堅持音樂夢想並渴求家人支持的關喆的《領悟》等等“好聲音”,讓整檔節目回歸了激情和感動。觀眾之所以會喜歡一首歌,是因為在這首歌裏學員所賦予它的故事和情感打動人心。

尤其值得稱讚的是《中國好聲音》一改以往選秀節目評委嘉賓普遍存在的“毒舌”“出位”之痛,“濫情”“搞怪”之傷,而是點評溫和,充滿鼓勵,體現了極具修養的人文關懷。在四位導師中,劉歡和那英是中國流行音樂的代表人物;庾澄慶以其年輕化的造型成為年輕人耳熟能詳的人物,而在節目中承擔了更多的主持人的角色;楊坤坎坷的創作經曆使他頗具故事性和厚重感,在這個平民選秀的舞台上更貼“地氣”,無形中給這些草根學員更多的激勵和鼓舞。比賽現場的氣氛緊張激烈,動感十足,激情四射,但也不乏幽默和感動。尤其是第一期黃鶴光著腳站在舞台中央,當導師問及光腳的原因時,黃鶴說:“因為這樣舒服,很踏實,會讓我想起在家鄉踩著泥土的感覺”。那英即興跑向舞台並光腳與黃鶴共唱《征服》,現場氣氛high起來,那英灑脫豪放的真性情,使導師這個舞台角色擺脫居高臨下的姿態,還原人間平等真誠自由純粹的理想,舉手投足之間傳達出一種真摯的人文情懷。尤其是後麵環節淘汰學員時,幾乎每淘汰一個,那英難以抉擇的神態和眼淚都足以讓人動容,明星用落淚的方式表達真性情,展現了"明星的草根屬性",而這也確實是《中國好聲音》這檔節目的看點。另外,導師給予學員的評價以鼓勵居多,即便是批評也是比較溫和的表達方式,試圖以此與學員達成音樂技巧的切磋,精神領域的交流。主持人李小萌在微博中稱讚《中國好聲音》音樂導師“扭轉了高高在上的慣例,屏幕上是一群有目標、懂感情、有力量的中國人。”

三、內容與形式之美

美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美是人類創造的,是人類按照自己設定的目的,有計劃的改造自然社會的產物,它不但體現了人類的思想、感情和願望,還體現了人的意誌和智慧。它是人類的本質力量的客觀化、對象化的產物,是人類本質力量的一種確認。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