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電視談話節目訪談角度的選擇和把握(1 / 2)

論電視談話節目訪談角度的選擇和把握

聲屏世界

作者:張麗

【摘 要】當下電視熒屏湧現出越來越多的電視談話節目,而且談話節目類型進一步細分,無論是時評類、生活類、知識類還是人物類電視談話節目,都需要電視從業者認真學習、探討,本文試從訪談角度對電視談話節目作一探討。

【關鍵詞】訪談角度 提問方式 觀眾角度

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部副主任陳虻在關於紀實影像作品的四次選擇時,提到第三次選擇是拍攝角度的選擇。電視談話節目是指主持人與訪談對象就某一話題在演播現場進行討論,時而會有現場嘉賓或者場外觀眾熱線參與的節目形式。若把談話節目視作一次紀實影像的記錄,那麼談話節目現場主持人訪談角度的選擇則決定了節目的精彩程度。

一、如何選擇談話節目的訪談角度

訪談角度是電視談話節目的重要元素,一個親切、熟悉的切入話題會積極有效的架起主持人和嘉賓之間談話的橋梁,極大激發嘉賓訴說的興趣和願望。它會使整個訪談層層遞進、逐步深入,增強節目的整體質感,形成主持人、嘉賓和受眾三位一體的反饋格局,從而使節目富於激情、活力,引發受眾進行思考。要達到這種節目效果,除了需要主持人有效地調動和把控現場的能力之外,一種為嘉賓所認可的提問方式成為必需。

1、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激發嘉賓談話的積極性

倫敦奧運會,中國羽毛球隊在總教練李永波的率領下,首次包攬羽毛球項目的全部冠軍之後,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榮耀,但同時也麵對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即麵臨奧運史上最重罰單——羽毛球女雙四對選手因消極比賽被取消比賽資格。

接受柴靜《看見》專訪時,針對李永波理直氣壯地反問:“太草率了吧?憑什麼取消運動員比賽,我不明白。十年來,世界羽聯從來沒有處罰過任何消極比賽的人,沒有任何輕微的處罰。”

柴靜說:“我聽你的說法,等於說像這次消極比賽的狀況以前也都發生過?”

李永波接著陳述不滿:“在湯姆斯杯中,印尼跟中國和馬來西亞比賽,他們都不願意碰到中國隊的時候,用雙打運動員打單打,用單打運動員打雙打。這是不是消極比賽?世界羽聯也不會罰啊?”

柴靜耐心地進一步提出疑問:“有沒有可能這次違反守則是明顯有辱於羽毛球運動?就是做得太明顯了?”

李永波這時便坦率承認:“這個比賽打到這樣,肯定是不好看的,毫無疑問。作為我來講,也是覺得非常難看。”

在柴靜此次采訪之前,李永波從倫敦回來一個月間一直沒再提及此事,當媒體問起時,他隻用“不要再糾纏過去”作為回答。可見,這次柴靜專訪的時機之難!因此,采訪前話題的提問方式倘若有稍許不合適,就很難再做下去。我們看到柴靜在處理李永波的采訪時,采取了很好的迂回戰術,即她並沒有直截了當質疑中國羽毛球隊的行為方式是否妥當,而是首先給李永波搭建了一個表達個人情緒的渠道,她則一直在傾聽,之後選擇合適的時機拋出問題,使談話進入實質。這期節目中,柴靜不僅僅是穿針引線,她更像是一個調查者、探尋者和印證者。變換不同的語氣和談話方式,從而使談話能夠進行,還原真相,解答受眾質疑。

2、選擇獨特的采訪角度

談話節目的核心競爭力,決定了談話節目的團隊包括主持人、編導、策劃都要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深入研究每一期選題,了解、關注新聞裏的人物,充分挖掘事件裏的關鍵部分,從而使節目表現出強烈的個性特點。

以兩檔人物專訪欄目《麵對麵》和《看見》同時所做的“關於蘭考愛心媽媽袁厲害收養棄兒一事”比較,可以看出獨特新穎的采訪角度尤為重要。

《麵對麵》欄目“收養之痛”,記者古兵采用單刀直入的方式進入事件及事件裏的新聞當事人。在平鋪直敘交待事件背景之後,古兵與袁厲害的談話也直來直往。

古兵:“您好,火災發生時你去哪兒了?”

袁厲害:“送孩子上學,這個嫂子經常給我幫忙,我能不給她幫個忙?她叫我去給她安個水管,我說我到土地局找個人,到土地局門口,我閨女給我打電話,說快點,咱家著火了,嚇得我當時都發毛了,往家跑。”

古兵:“你到家的時候,火已經著的很大了嗎?”

袁厲害:“都著大了,先著的大廳。”

接下來整個事件的發生過程便是旁白與訪談相互交差敘述的方式,最後以主持人發表一番定論結尾。看後,整期節目給人平淡無味之感。

而《看見》欄目選取的角度則很新穎,柴靜沒有直接進入對新聞當事人的采訪,而是先用大量不同時間節點的素材介紹背景,並帶著感情去關注事件中的每一個個體。一番鋪墊之後,才進入針對具體細節的訪談。看後,讓人感覺有觀眾立場、有情懷、有故事、有思考、有結果,相當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