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電視談話節目訪談角度的選擇和把握(2 / 2)

3、選擇生活化問題引發觀眾興趣

談話節目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觀眾想了解什麼信息?怎樣才能在節目剛開始就吸引到觀眾?這是談話節目要重點考量的問題。在采訪了當地公安部門對火災原因的認定後,即因孩子玩打火機所致失火。柴靜問袁厲害:“你平常見過孩子玩火嗎?”袁厲害:“我就停電買倆火機,叫孩子保存著,但我讓他到外麵去放。短短幾句話,就吸引了觀眾的注意,並且輕而易舉地呈現出火災事故發生的真實原因。

4、選擇適合放大的細節進一步追問

一期精彩的談話節目,一句點睛之言,一個恰當的問題,一個關鍵的細節,都會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因此,節目之前的策劃特別重要,主持人不僅要反複琢磨節目裏的提問方式,同時還要預設談話中有沒有足夠的細節支撐整期節目的布局。在這個過程中,追問、連續問,以便使信息重要的細節得以充分的刻畫就顯得特別重要。以《麵對麵》董倩采訪郭德綱為例:

董倩:“您上春晚之前有一個非常受人關注的話題,您一直自稱為非著名相聲演員?”

郭德綱:“我就是一個普通的相聲藝人,說全點,體製外民間閑散藝人,憑著能力吃飯,著名不著名對我來說不是太管用。”

董倩追問:“真不重要?”

郭德綱:“我說相聲三分之二是為了自己。”

董倩:“什麼叫為了自己?”

郭德綱:“太好玩了!我沒有愛好,我不抽煙不喝酒,我也不跳舞不打牌,我沒有興趣。惟一說相聲、唱戲、說書,我覺得特別高興。你的工作和你的興趣是一回事,還不夠嗎?”

我們看到這期節目中,董倩就是運用了追問的方式,進一步放大細節,從而使郭德綱這個人物的形象和個性有力的凸現出來,讓我們看到一個真正喜歡相聲把相聲當作興趣,同時又把相聲當作生命裏惟一愛好的一個真實的藝人形象。

二、如何把握談話節目的采訪角度

1、要站在觀眾角度提出問題

目前的談話類節目涉及各行各業,其中,有很多高端類前沿話題,還有些時評類話題,多會邀請一些權威專家和學者作為嘉賓。這時,訪談內容有可能出現專業性或政策性很強的術語,這就要求主持人要心裏裝著觀眾,用老百姓能理解的提問方式提問。當嘉賓的回答艱澀難懂時,還需要主持人因勢利導,指引嘉賓做通俗的回答。比如:“您介紹的可能有些抽象,這樣,您能用形象的例子給大家說明一下嗎?”

2、采訪語言要張弛有度

談話節目,顧名思義是用大量語言作為節目主體的。所以,語言的恰當運用成為談話節目重要的看點。有效地把握采訪問題等於把握了節目主題,會增強節目的質感。所謂語言的張,我以為是指問題簡潔了當,切中關鍵,使節目看起來有極強的整體感和層次感。而語言的弛,則是圍繞主持人的提問,所做的關於背景、人物及事件的相關介紹,它們和問題互為整體,不可分割。這種張弛有度的談話類節目在人物類專訪欄目《麵對麵》中有典型的體現。

3、隨機提出尖銳話題

任何類別的談話節目都會涉及嚴肅話題和尖銳話題,適時隨機提出尖銳話題,猶如峰回路轉可以有效激發嘉賓的思維,使之迸出火花。當嘉賓處於一種積極的回應和思考狀態時,便會完整的呈現自我,呈現事物真實的原貌,也會使觀眾有始終關注節目的興趣,達到節目、主持人和嘉賓三者合一的和諧狀態。在執導了第二屆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之後,哈文接受了《麵對麵》主持人董倩的采訪。節目開始,董倩直奔尖銳。

董倩:“現在為止,你覺得是聽到的好評多還是爭議多?”

哈文:“我覺得都有,有說好的,也有說沒有想象中那麼好的。”

董倩:“換句話說,所有的這些議論,好也好,不好也好,都是在你意料之中的?”

哈文:“我覺得都能接受,那麼大的平台,那麼廣泛的受眾,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議論,這個很正常。

董倩又繼續發問:“既然知道這樣的結果,那努力和不努力的區別又是什麼呢?反正會有人不喜歡。”

哈文:“努力不努力的區別就是問心無愧。”

這期節目中,最大的亮點便是主持人直接麵對觀眾對春晚的種種聲音去向總導演哈文詢問、追問,因此,所涉及的問題直視現實,不回避,不退縮,逐步揭開哈文的內心世界,以及她率領的團隊為春晚所付出的努力,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麵反映出當下時代中國觀眾的審美趣味。

一檔成功的談話節目,一期精彩的訪談,包涵了多種元素。無論從事何種談話節目形式的主持人及其團隊,都應該加強學習,鑽研業務,努力提高談話節目信息容量,增強節目知識含量,使每次訪談都能表現出強大的感染力和縱深感。

(作者單位:淮北市廣播電視台)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