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廣電媒體如何實施“人才強台”戰略
聲屏世界
作者:尹擁軍
【摘 要】融媒時代,地方台遭遇內擠外壓的競爭十分激烈,如何夾縫生存、難中求進?人才優先發展,實施“人才強台”戰略,是走出困境的必然選擇。如何做到人才優先發展?一要“一把手”抓“第一資源”;二要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三要深化改革,建好聚集人才的載體。
【關鍵詞】廣電媒體 人才強台 聚集人才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以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加強各類人才隊伍建設”。我們市、縣級廣電媒體處於國家“四級辦廣播電視”的次底層和最底層,長期以來一直處於各類尖端人才缺乏,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嚴重不足的狀況,現在又遇到了媒體融合競爭,新媒體、自媒體競相搶奪受眾市場的新情況,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人才就是競爭力,人才是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第一資源。不踐行人才優先發展,莫說無法與新媒體、自媒體比拚,就是在電視業界,也無法與在本地落地傳播的央視十多個頻道、省級衛視、計劃單列城市衛視及本省廣電總台40多個電視頻道抗衡。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市、縣級廣電媒體如何堅持人才優先發展、實施人才強台戰略?筆者認為:
一、人才優先發展是地方廣電媒體走出困境的必然選擇
30年前,我國地(市)和縣(市、區)按照中央“四級辦廣播電視”的要求,紛紛在原有廣播電台的基礎上整合資源,創辦了地(市)、縣兩級電視台,此後於90年代初,不少地(市)又創辦了有線電視台。到了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各地又陸續改革整合,創辦了廣電集團或廣電總台。到如今十多年過去了,中心製、頻道頻率製不停地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人才的外引內選、競聘上崗、雙向選擇等改革措施也在不斷嚐新、不斷完善。應該說,市、縣級台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情況還是比較好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1、人才隊伍“青黃不接”
過去多年的“局台合一”、“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使得不少地方地(市)、縣級台的從業人員患上了“優越症”和“慵懶症”,習慣於論資排輩,喜歡跟機關公務員看齊,對如今的“績效掛鉤”難以適應。十多年前原來三台(電台、電視台、有線台)一報(廣電報)的骨幹人員如今有的年邁退休,有的年過50或退居二線或提級離崗,還有些年近50的,不少人以各種理由到管理崗位謀位子。宣傳和經營創收一線不得不招募年輕的大學生,而地方台的經濟實力、福利待遇以及知名度、美譽度遠不及省級台和央視,基本上招不到、留不住一流高校的對口專業畢業生,隻能招些二本、三本和大專院校的相近專業畢業生。這些新進入廣電門檻的年輕大學生,大多未經過廣播電視專業教育,缺乏適崗能力,隻能在幹中學、學中幹,遲遲進入不了“角色”。市、縣級廣電隊伍“青黃不接”的現象不可忽視。
2、人才培訓和責任意識有所疏漏
過去,市、縣級廣電媒體人員編製抓得較緊,“一個蘿卜頂一個坑”,大家堅守“節目為王”。現在逐步演變成“創收為王”了,媒體領導和員工更多時間要考慮如何完成創收目標任務,崗位考核主要看市場占有份額和創收到賬數目。因而對人才培訓雖然口頭上很重視,但實際工作中常有疏忽,導致一些從業人員工作能力長期在低水平線上徘徊。於是,有人在“績效掛鉤”考核中片麵追求采編稿件條數,不細研如何提高節目質量和輿論引導能力;有人從網上“扒新聞”,從會議材料、領導講話中“摘新聞”,從報紙上“抄新聞”,這種現象同樣不可忽視。
還有一種較為隱蔽的現象就是市、縣級台普遍存在人員膨脹、忙閑不均的問題,有些年輕人覺得新聞一線和創收一線工作太苦、太累,壓力太大,千方百計往後勤服務崗位、管理職能崗位挪動,造成非生產崗位人員超編,事業性質的正式人員集聚。而新聞、創收一線則啟用台聘、部聘、臨時性質人員和實習生混搭參戰,“師傅級”的人才浪費,缺乏實踐經驗的“徒弟級”的人員衝鋒陷陣,難以提高整體競爭力,這種現象也值得重視。
3、“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嚴重不足
當前,數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運用,極大地改變了廣播電視節目生產和傳播方式,極大地增強了廣播電視的創造力和傳播力,推動了廣播電視從內容形式到業務功能、從組織結構到體製機製的全麵變革。因此,我們必須順應科技發展趨勢,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以推進數字化、網絡化和媒體融合為契機,全麵加快廣播電視技術升級和發展轉型。可是,由於市、縣級台對新技術、新媒體、新科技嫁接不少老同誌不會用、新同誌不管用,嚴重缺乏“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現有從業人員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求,表現為堅持自主創新、推動技術發展的能力不足,技術標準體係建設滯後;立足新技術加強新業務開發利用能力不強,仍然沿用傳統的廣告創收加聯辦協辦節目、再加組織演藝、會展、演講等大型活動拉動創收,新興產業的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步伐遲滯。因此,市、縣級廣電媒體必須正視現實,要想走出困境,必須堅持人才優先發展,實施“人才強台”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