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網絡輿論風暴的形成及其特征(3 / 3)

2、輿論從盲目和情緒化走向理性

輿論事件發生後,網民的多元意見散布於互聯網環境中,引起廣泛的意見互動和交流,在較短時間內網絡環境中就會出現海量的評論意見,這就是信息“碎片化”最突出的體現。在眾多言論中可以明顯看到,部分言論完全是由網民發泄情緒而發表,缺乏事實依據,帶有戲謔色彩甚至人身攻擊嫌疑。例如在“雷政富事件”中,有網民將雷政富解讀為:長相雷人、在政府部門工作並且很有錢的人,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公眾有對輿論事件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但應當建立在對事實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理性客觀應該作為判斷和評論的基本前提,這樣對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言論衝突和避免對社會監督體係甚至司法造成負麵影響有重要意義。

3、輿論帶有群體極化傾向

美國當代法哲學家凱斯·桑坦斯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出:所謂“群體極化”就是指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些偏向,在商議後,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後形成極端的觀點。網絡對許多人而言正是極端主義的溫床,因為誌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網上輕易且頻繁地溝通,但聽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續暴露於極端的立場中聽取這些人的意見,會讓人逐漸相信這個立場。④

網絡輿論是社會公眾借助網絡這一平台對社會問題的共同意見,當某一問題出現時,網民從一開始就會有某些偏向,通過充分的互動討論後,他們的意見會在形式上更加極端,因利益趨向相同會被臨時劃分到不同的意見組織裏,出現不同程度的極化現象,以群體形式情緒化、非理性地對待社會問題的特點在網絡環境中體現得更加明顯。因此,必須倡導意見的理性表達,如此才能有效地擺脫輿論風暴中潛藏的群體極化危機。

4、政府態度關乎輿論走向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輿情摻雜複雜多元的觀點,作為政府部門,如果不能及時掌握真實信息,極易造成事實的歪曲和失真,政府對事件的回應也對輿論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例如,“雷政富事件”在21號的新聞量為172條,在接下來的幾天內持續走高,在24號政府宣布對雷采取免職及立案調查的處理時新聞量達到最高值,由此可見,政府的態度和回應在很大程度上牽引著人們對事件的關注。因此政府應該及時掌握輿情,了解焦點和熱點話題,搶占輿情高地,及時對事件作出回應性解釋,滿足公眾的知情權,這樣也有利於提升政府的整體形象,樹立在傳播環境中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①言靖,《輿論形成的一般過程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10(2)

②③劉建明:《輿論傳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89、228

④凱斯·桑坦斯:《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上海出版集團,2003:50

(作者: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學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