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知識分子的微博意見領袖特征和作用
傳媒e時代
作者:陳曉玉
【摘 要】近年來,微博的迅速興起、繁榮,不僅為意見領袖提供了全新的活動平台,還以其本身的傳播形態的特殊性為微博意見領袖帶來新的特點。同時,微博作為一種個人自我表達的工具,為公共知識分子提供了表達空間和舞台。本文對公共知識分子概念進行界定,分析了公共知識分子作為微博意見領袖的特點和作用。
【關鍵詞】微博 意見領袖 公共知識分子
微博的產生,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衝擊著大眾傳播媒介。網絡媒介的去中心化特征導致媒介話語權的分散,使得微博中出現了一批意見領袖,微博的碎片化,個性化、及時性和互動化等特征賦予了微博空間中的意見領袖一些與現實生活中的意見領袖的不同特征。微博中的意見領袖又以公共知識分子最引人注目。他們與微博中的其他意見領袖有著很大不同,他們有著很強的專業性,敢於向社會諫言,對於社會的良性運行具有推動作用。
一、公共知識分子的概念界定
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起源於19 世紀的法國與俄國,特指那些以獨立的身份,借助知識和精神的力量,對社會表現出強烈的公共關懷和參與意識,體現出公共良知的一群文化人。①一般認為,這個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國學者雅各布,他在其著作《最後的知識分子:學院時代的美國文化》中認為知識分子應當利於專業,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創作參與社會運轉,並呼籲富有社會責任感、勇於充當引路人的公共知識分子的出現。②德國哲學家卡爾·曼海姆將知識分子稱為“自由漂遊”的人,他認為知識分子應是超越狹隘的特定階級或階級的局部利益和意識形態,並以知識為依托,保持對曆史和社會清醒的分析和判斷的“漫漫長夜的守更人”。③因此,在西方思想家看來,現代知識分子不受階級及個人立場的局限,既掌握較豐富的專業知識,又不局限個人專業領域,參與自身之外的社會事務,發揮引領社會的領導性作用,是一個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的社會群體,是人類基本價值(如自由、公平)的維護者,因而被成為“社會的良心”。
在我國,公共知識分子的觀念,從概念到觀點都借鑒於西方知識分子的理論經驗。《南方人物周刊》的特別策劃“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人”在我國首先推出這個概念,並將公共知識分子標準描述為:“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知識者;對社會進言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④
知識分子一旦與公共性相連,便不再囿於專業和職業。因此公共知識分子的概念蘊含雙重特性,首先公共知識分子必須具有專業性,對某一行業具有專業知識,其次他還必須具有社會性(或者說公共性),要參與公共事務。許紀霖在《中國知識分子十論》中認為,公共知識分子中的“公共”有三個含義:第一是麵向(to)公眾發言的;第二是為了(for)公眾而思考的,即從公共立場和公共利益,而非個人立場、個人利益出發;第三是所涉及的(about)通常是公共社會中的公共事務或者重大問題。⑤
二、微博輿論場中的意見領袖
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也叫輿論領袖,源自於拉紮斯菲爾德和卡茨的“兩級傳播理論”,即在人際傳播中對他人產生影響的那些“活躍分子”。李彬教授將意見領袖定義為:“在人際傳播活動中表現活躍的一小部分人,他們對某方麵的事態發展比較關心,而且比較了解,因此能積極主動地向他們身邊那些廣大的公眾群體提供這方麵的相關信息,並對此作出相應的主觀評斷和解釋。”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