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人物話題報道的特點和方式
傳媒e時代
作者:陳驍 南楠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話題新聞”的報道方式在各新聞網站上唱起了主角,它標誌著新聞媒體對新聞事件、新聞現象的報道由傳統單一的灌輸式轉向互動式、引導式。它豐富了新聞報道的手段和途徑,增強了新聞報道的直觀性、即時性、針對性、可讀性。本文試通過對人民網“兩會”人物話題報道的分析,以期為改進媒體人物話題報道提供借鑒。
【關鍵字】人物話題新聞 人民網 兩會報道
一年一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以下簡稱“兩會”)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兩會”審議、討論和製定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以及所關注的社會熱點,決定著國家一段時期內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的走向,直接影響著普通百姓的生活。因此,從兩會“重要”和“有用”的新聞特質來看,研究兩會話題報道方式,提高話題報道質量,使話題新聞報道達到一個新層次、新境界,對提高媒體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人物話題新聞”的類型
話題新聞,從新聞學的角度來解釋,就是對成為焦點談話內容的報道。它主要有兩種類型。
1、對人物觀點的報道
會議,是話題新聞的主要內容源。除了會議上決定的各種新政策、新舉措、領導人事變更等內容外,與會人發表的真知灼見、精彩觀點或比較“雷人”的話語,都會成為新聞媒體的“香餑餑”。尤其是有影響力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人士、娛樂明星等的觀點,一是他們本身就有著較高的知名度和關注度,二是他們的觀點大都與民生相關,容易引起共鳴,因此他們的言辭往往擁有較高的新聞價值。這類話題或為新聞發布會上所問,或為相關人士自己發布,或為記者采訪所得。這類話題會成為兩會報道的重要內容和民眾關注的重要熱點。
人民網在人物話題報道時,主要有三種報道模式:
(1)官職+觀點
人社部副部長王曉初:今後小學教師可評正高職稱;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對奪取今年糧食豐收有信心
民政部長李立國:常住人口有望減免殯葬費
(2)名字+觀點
崔永元:對國產奶粉沒信心 不知道不合格的1%在哪
羅毅:“十二五”末建成覆蓋城市、區域和背景的空氣質量監測體係
胡曉義:實現醫保跨地區報銷是目標 但要有循序漸進的過程
(3)直接表達觀點
鐵礦石期貨或將今年上市
北京萬元GDP能耗5年降25%
政府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力度會加大
2、概念創造型話題報道
所謂“概念創造型”就是在主題策劃報道的過程中,提出表明媒體觀點的全新概念,圍繞“概念”進行全新策劃。①即圍繞某一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或新聞事件,經過具有前瞻性、目的性的謀劃和設計,提煉受眾普遍關心或感興趣的主題,並緊扣這一主題,通過對相關人物或新聞事件中人物的采訪,進行立體式、縱深式報道。目的是更好地配置和利用新聞資源,取得最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是媒體確保獨家性、避免同質化的常用手段。人民網在此次“兩會”報道中,設置的“人物訪談”欄目,就是通過和相關人物的對話,引出話題新聞;設置的“記者探兩會”、“深閱讀”等欄目,是用來原創一些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話題,進一步解讀兩會,傳達民意,引起政府和民眾的關注。
二、“人物話題新聞”報道的特點
1、時效性
時效性是指信息的新舊程度、事情最新動態和進展。時效性是人物話題新聞報道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傳播的客觀效果,也是贏得更高的點擊率和關注度的關鍵。人物話題新聞在一定時間階段是有效的,所表達的內容必須是“現在進行時”或者“現在完成時”,媒體應當從改善物質條件和注重人的因素兩個方麵進行努力。對人物話題新聞的時效性不能片麵理解,既要善於抓住新近出現的話題,準確快速地報道最新話題;也要善於“化舊為新”,對已報道過的話題進行深度分析或不同角度分析,充分發揮其時效性的功能。
2、典型性
典型即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人物話題新聞包括兩方麵,一是人物的典型,“兩會”中代表、委員眾多,絕大多數人都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要想達到人物話題報道的效果,就要選取具有較高關注度或權威性的典型性人物。二是觀點的典型,“兩會”是海量信息的彙集,隻有選擇具有典型性的觀點,才能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