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物話題新聞”報道的方式
1、選擇熱點話題進行報道
“兩會”是一個信息大熔爐。會議期間,麵對海量的信息、繁多的話題,如何從中抓出新聞,第一時間提供讀者喜聞樂見的新精神、新見解、新意見、新建議,具有代表、委員個人特色,而且要體現大會精神,符合媒體定位和主流價值導向,這無疑是一場連軸轉的“考試”,鍛練的是記者政治、業務素質和意誌,折射的是媒體的價值判斷。選擇話題的過程,從傳播學的角度講,就是議程設置的過程,即“通過播出某類新聞報道,強化該話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因此,在主題上要樹立受眾意識,符合受眾的心理需求。兩會的關鍵首先體現在“會”字,由此衍生出各種與之相關的內容,包括會議日程、政府工作報告、各種發言、新聞發布會等,如若把這些內容一字不差地堆積在一起,全文照登相關報告、發言,再配發相關評論,對之進行簡單闡釋,這樣的報道一方麵很是枯燥無味,另一方麵如此長篇累牘,很難讓人提起興趣,鼓起勇氣讀下去。因此,要改變以往麵麵俱到的政府公報式報道做法,在報道之前做好受眾調查,了解輿論熱點,選擇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加以傳播;在報道麵世後做好受眾反饋,這樣才能把握住主題,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本次“兩會”報道中,人民網主頁設有“網友寄語”、“捎話兩會”、“我有問題問總理”、“我替網友問代表”、“微報播”、“網友評兩會”、“留言板”、“兩會好聲音”等眾多互動性強的欄目,它們對於收集民意、了解民聲、反映民意起著重要作用,極大地滿足了受眾渴望表達的心理需求,調動了受眾參與“兩會”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增強了報道的感染力。
2、選擇不同群體進行報道
“兩會”中,代表、委員人數眾多,且來自不同的階層,不同群體的觀點話語具有不同特色。一般而言,領導話語多以信息發布和民生改善為主,政協委員多以批評建議性言論為主,另外,不同群體的代表委員代表的階層不同,多以其自身利益訴求為其觀點的出發點,如來自企業界的代表委員們多涉及企業稅費、發展環境的觀點為主,工人階層的代表委員們多涉及工人薪資福利等方麵。因此,在做關於人物話題報道的時候,要注意傾聽各個階層代表委員們的聲音,使報道更加全麵、完善,增強感染力、吸引力。人民網在此次“兩會”人物話題報道中,設置了專欄——“每日焦點人物”,涉及多個領域的人物。政府官員:全國人大會議首位女發言人傅瑩,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呂新華;文藝界作家代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90後代表:鐵飛燕;新聞節目主持人代表:崔永元;農民工代表:周振波、劉麗;殘疾人代表:楊佳;醫學界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運動界代表:姚明;企業界代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教育界代表:廣東海洋大學食品科技學院教授雷曉淩等。
3、運用多種傳播形態進行報道
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傳播形態越來越多樣化,具體包括文字、聲音、視頻、圖形、圖像、動畫等表現形式。通過運用多種傳播多種方式和多種層次的媒介形態來滿足受眾對於信息的細分需求,使得信息的傳播更加便捷,更加豐富,更加具有人體的功能。②視、聽、圖、說,動靜結合,錯落有致,使得受眾獲得更及時、更多角度、更多視覺和聽覺的媒體體驗。人民網作為官方網站,在此次兩會報道中,設有“兩會好聲音”、“直播/訪談”等欄目,涉及文字、圖片、動畫、視頻等眾多傳播形態,傳統的、新型的媒介形態交相輝映,實現了多種媒介形態的有效傳播,做到了既不失官方的權威,又不失平民的親近性,反映了民眾的呼聲。
結語
在“兩會”報道中,人民網以其地位的重要性、新聞的敏感性、信息的高濃度性、傳播的多態性給我們提供了一桌人物話題新聞報道的饕餮大餐。隨著受眾視野的不斷開闊,對新聞報道的心理預期越來越高,了解人物話題新聞報道的類型、特點、方式,對提高報道水平、增強報道效果、提高媒體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①李建平,《主題策劃報道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中國傳媒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②侯洪、胡琍、姚嵐,《中國新聞傳播格局的新氣象——2011年“兩會”報道的價值學分析》,《現代傳播》2011(5)
(作者:陳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編輯出版專業2010級本科生;南楠,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2012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