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5W模式看政務微博的現狀、問題及對策(1 / 2)

從5W模式看政務微博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傳媒e時代

作者:閆曉彤 崔貝迪

【摘 要】2011年被稱為“中國政務微博元年”。目前,政務微博雖已初具規模,其影響也日益擴大,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遭遇了一些困境。本文試通過5W模式對政務微博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解決之道。

【關鍵詞】政務微博 5W模式 傳播機製

2011年被稱為“中國政務微博元年”。①2012年2月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權威發布的《2011中國政務微博評估報告》統計數據顯示,至2011年12月10日為止,在新浪網、騰訊網、人民網、新華網四家微博網站上認證的政務微博總數達50561個。這其中,黨政機構微博32358個,黨政幹部微博18203個。麵對當前形勢,采用經典的5W模式來研究政務微博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並給出具體的應對解決之道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政務微博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正如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所認為的“媒介即訊息”那樣,傳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種多樣的物質條件下一再重現——而不是特定的訊息內容,構成了傳播媒介的曆史行為功效②。縱觀人類曆史進程,任何一種新的傳播媒介出現,總會引起傳播觀念和思想的嬗變,並對人們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從2009年8月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到互聯網檢測研究平台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去年發布的《2012年中國微博藍皮書》中稱“中國微博用戶總量約為3.27億,成為世界第一大國”,僅僅三年時間,微博已經深深紮根於繁冗複雜的網絡信息係統之中,並不斷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和交往方式。與此同時,這股新浪潮還引發了中國社會生態的變化:從無到有並日趨活躍,微博行為逐漸成為連接國家上層建築與廣大公民生活的一座橋梁,悄然重塑著現代中國政務的形象,不斷改進中國傳統的官民互動方式,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網絡生態③。政府機構和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微博掌握且引導公共輿論走向、加強官民良性互動、實現信息透明公開、樹立積極正麵的政府形象,促進民主法治建設的新型平台的目標。同時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政務微博雖然有很多優點(如短小精悍、雙向互動、傳播迅速等),但是它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

1、Who(傳播主體)——注冊、命名、認證和定位混亂,官僚作風濃厚

很多黨政機構及其公務人員按照個人愛好為微博起名,導致政務微博名稱混亂、真偽難辨。例如“巴鬆狼王”(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此外程序不規範、標示模糊、認證錯誤也大量出現在政務微博開通和運行過程中。“很多政務微博分不清部門工作人員職務、私人身份與機構職能等的區別,身份紊亂,定位模糊,容易給外界造成錯誤的判斷”。④

不少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作風嚴重,服務意識不強,語氣生硬,內容陳舊,引起受眾反感。

2、What(傳播內容)——更新緩慢,內容陳舊

由於部分政務微博開設時間較晚,運行機製不成熟,發布技巧不純熟,因而存在發布不準時、無規律,甚至“空殼微博”的情況。2012年10月,銀川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在其官方微博“問政銀川”曝光了19個“僵屍微博”,這些政務微博7個工作日未更新。

還有一些政務微博未能充分了解微博的特性和功能,發布內容枯燥乏味、缺乏時效性和新鮮感,信息傳遞效果不佳甚至適得其反。有些政務微博發布的內容直接照搬傳統媒體內容,導致內容重複、缺乏新意。

3、Which Channel(傳播渠道)——各自為營,方式單一

各級地方政府及工作人員在不同的門戶網站上注冊,導致政務信息分布得獨立分散。同時,即使是同一地區,不同的政府機構和公務人員的政務微博也互不關注聯係,這就無形中分散弱化了政務微博的功能和影響。

許多政務微博內容平淡,表達方式單一(大多是采取文字和圖片的形式,音頻、視頻、動畫等形式的組合出現較少),這顯然不利於政務微博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持續和強化。

4、Who(傳播受眾)——數量相對較少,類型較為固定

由於政務微博運行模式、營銷方式、宣傳手段的落後,相比較娛樂明星、專家學者的粉絲數量來說,政務微博的粉絲數量較少。由於信息社會中受眾根據擁有資產多寡、知識盈貧、社會關係網的大小等因素,被不斷的分層。因此,關注政務微博的大多是擁有一定知識、熱心關注國家事務的一些知識分子群體。

6、What Effect(傳播效果)——效果有限,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