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網絡環境下的議程設置(2 / 3)

2、議程設置主體

在傳統的媒介環境下,傳統媒體在為公眾設置議程中處於主導地位。網絡的出現,打破了這種話語權的壟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到信息的傳播過程中。

第一,議程設置主體的多樣化。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完全由專業媒介來設置議程,受眾很少能設置議題,隻能被媒介牽著鼻子走。而網絡媒介作為一種“弱控製”的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介“單一化”的限製,它不再完全是由專業化媒介來設置議程,傳播的權利分散到每個受眾手中,傳播主體泛化。在網絡環境下,參與到議題設置的主體主要有三類:一是傳統媒體,二是專業化的網絡媒體,三是個人。

第二,網民成為議程設置的主體。在網絡環境下形成的議程,公眾占據著主體地位。網絡的傳播權屬於每一個網民,而不是像大眾傳媒那樣集中於媒介組織。在無限的網絡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像在真實世界一樣擁有自我的空間,並發出自己的聲音。受眾不僅擁有信息的發布權,還擁有對信息的修改權和設置權。網民可以通過網絡平台發布信息,吸引和影響其他網絡受眾,同時,也可參與議題設置,發布對該議題的觀點和看法,左右議題的走向。

第三,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互動,共同設置議題。1986年美國學者丹尼·利恩和瑞斯提出的“媒介間議程設置”理論,指出媒介體係之中存在著“意見領袖”,一些主流傳統媒體會左右另一些傳統媒體報道的重點。在網絡時代,傳統媒體通過與網絡媒體的互動,共同促進某一話題的形成。首先網民通過網絡平台發布的議題被廣泛關注和討論,該議題的重要性和顯著性得到提升,媒體就將這一網絡議題引用過來,進行深化討論。其次,針對傳統媒體設置的議題,受眾通過各種網絡途徑針對議題發表真知灼見,參與到議題的設置過程中,或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傳統媒體設置議題進行重新解讀,形成新的議題。

3、議程設置的作用機製

關於議程設置發揮的機製,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大眾媒介主要是通過三種機製進行議程設置:第一種機製稱作“0/1”效果或“知覺模式”,即大眾傳媒報道或不報道某個“議題”,會影響到公眾對該“議題”的感知;第二種機製稱作“0/1/2”效果或者“顯著性模式”,即媒介對少數“議題”的突出強調,會引起公眾對這些議題的突出重視;第三種機製稱作“0/1/2…N”效果或“優先順序模式”,即傳媒對一係列“議題”按照一定的優先順序所給予的不同程度的報道,會影響公眾對這些議題的重要性順序所做的判斷⑤。

在網絡傳播中,這三種模式依然存在,隻不過由於受眾傳播自主性的增加和網絡空間容量的無限性,“知覺模式”的作用機製大大減弱了。在網絡環境下,網絡議題的形成主要經過三個階段:即網民通過網絡發布議題,引發網友廣泛關注和討論;傳統媒體介入報道;最後形成社會輿論,問題得以解決。在這三個階段中,這三種模依然發揮作用,隻不過與傳統的議程設置相比,稍微有些不同。

首先,知覺模式在網絡環境下的作用大大減弱。在網絡平台中,網絡空間具有無限的容量,把關人的作用弱化了,網民可以隨時隨地的將身邊所有的信息發布到網絡上,信息內容的發布渠道不再受限。其次,顯著性模式的形式變得多樣。在網絡中,為了突出議題的重要性,傳播者除了可以利用字體顏色、大小的選擇,誇張的標題等提示公眾優先注意,還可以通過網絡專題、網頁設置、多媒體形式等方式。第三,優先順序模式在網絡媒體主要是通過“置頂”來實現。網絡中信息浩瀚如海,信息的擺放位置對受眾感知新聞重要性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