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議程設置的議題:呈現多元化和發散性的特點
傳統媒體的議題都是經過專業媒體從業者的層層把關,在議題方麵多是熱點問題或是重點問題,多為時政類、民生類或是宣傳類的議題。而網絡時代,網民的匿名性特點,決定了他們可以暢所欲言。同時,由於網民個人的教育背景,文化程度的原因,使得融媒時代的議題更多的表現出私人化和個人化,總的來說,就是議題不斷的軟化。同時,由於網民的及時跟帖,及時反饋的特點,往往一個議題出來之後,隨後將接著對該議題進行深入的探究,使得議題呈現一種發散性的特點。也就是說,網絡議題會由A議題出發,B議題結束。這就不同於傳統媒體的權威聲音,使周圍的不同意見仿佛“沉默的螺旋”一樣而消失。
3、議程設置的周期:反饋及時,周期縮短
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往往是:先有媒體設置議題,然後影響受眾關注和思考。但是由於受眾很難參與到媒體中,通過人際傳播等方式將自己的態度等反饋給媒體,或是受到關注的時間較長,完成一個議程設置的周期也就相對較長。而網絡媒體的議程設置則不同,網民可以及時的對議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與主張,將公眾的聲音集中反映。它完成一個議程設置的周期明顯要短於傳統媒體,這就使得議程設置流程的效率顯著提高。
三、公民新聞中議程設置的表現
網絡媒體的議程設置呈現出的新特點,在網絡時代中的公民新聞中可以更好的表現出來。要弄清公民新聞中議程設置的運用問題,首先我們應該先搞清楚什麼是公民新聞。
1、公民新聞:平民化色彩
對於公民新聞,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權威的定義。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公民新聞”是公民“在搜集、報道、分析和散布新聞和信息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的行為。④公民新聞並不是近期才出現的信息傳播方式,在上個世紀40年代,我國老一輩政治家和新聞活動家,就有了樸素的公民新聞思想。比如陸定一提出“非專業記者”概念、毛澤東提出“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辦報方針。後來,隨著新聞線人現象的出現,公民新聞也就逐漸發展起來。
網絡時代的公民新聞更是得到了新的飛躍,公民新聞的載體主要有各種網絡論壇、博客、播客和公民新聞網站等等。網民可以通過網絡平台自由的發布信息,回帖或跟帖,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網絡媒體的低門檻,高開放度,使公眾可以參與到信息發布的過程中,做信息的發布者。公民新聞的出現,使信息的發布者與接收者之間的界限並不那麼明顯,受者也可以是傳者,信息傳播的主體發生了改變。大眾化的公民新聞,也就使得議程設置逐漸從“權威”走向“大眾”。
2、公民新聞中的議程設置:“權威”走向“大眾”
公民新聞中的議程設置與媒體新聞的議程設置相比,最顯著的不同表現在設置的主體上。公民新聞的信息發布者更加的平民化,不像傳統媒體的專業新聞從業人員。從受者變為傳者,開放性的傳受角色轉變帶來的是更有傳播力的信息,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