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融媒時代議程設置理論在公民新聞中的運用(3 / 3)

(1)自我設置議程顯露。網民通過論壇、博客或者是公民新聞網來發布信息,交流意見,幾乎都是源於自己生活周圍或是自己觀察到的內容。比如現在很多新聞來源都是來自微博,網友在自己的生活中隨手拍,遇到突發新聞事件及時上傳,然後通過@主流媒體或是通過轉發的形式,引起網民的關心進而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觀察眾多新聞會發現,越來越多的新聞中出現“據現場網友稱”或“圖片來自微博”這樣的字眼。由於誕生於受眾的身邊生活,富有生活百態,更容易被其他網民接受。

(2)議題的影響範圍擴大。公民新聞一經網絡發布,無空間限製、無時間製約的傳播。通過論壇或是博客或是公民新聞網站發布信息,網民的高參與度和網民的廣泛性,使得議題的影響不斷擴大。傳統媒體在議程設置後,往往要經過漫長的信息傳遞,才能顯現出來議題的效果。而公民新聞中的議題,由於貼近性和網絡的快速傳播性,使得議題影響範圍擴大。

(3)被削弱的把關功能。與傳統的議程設置相比,公民新聞是網民和大眾媒介共同完成的信息傳播過程。但是,由於網民的主動參與,影響著媒體議程的設置,所以把關人的角色就由“完全的媒體”向“受眾與媒體結合體”轉化,那麼媒體的把關功能就相對減弱,議程設置的把關功能也就相對被削弱。

(4)公眾議程與政策議程的功能上升。科恩曾經指出,報刊“多數時間可能在告知人們怎麼想上不成功,但是它在告訴自己的讀者想些什麼上獲得了令人吃驚的成功……”。⑤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科恩認為大眾傳媒在影響人們輿論上存在著重要的影響。而人們在接受信息時存在有選擇性接收,選擇的標準就是和自己更有貼近性的內容。公民新聞大多是網民從生活中提取的信息,所以在被網民接受時就更容易、更親近。所以當議題出現之後,網民們的關注就更加集中,公眾議程在短時間內形成了氣候。

公民新聞中議程設置的議題一出,得到眾多網民的回應與快速的傳播,不再是自上而下的信息流動,而是一種平等關係間的信息蔓延。加上及時反饋,使得公民新聞的議程設置的流程發生了變化:不論議題出自於網絡公眾還是大眾傳媒,當網絡議題足夠強大的時候,議題又流向了傳統媒體,而傳統媒體的報道和評論又流向網絡,如此循環往複。⑥當輿論形成,自然就影響到政策精英們的決定和行為。

當我們在強調公民新聞的強有力議程設置的時候,也不能忽視公民新聞議程設置的一些弱點。由於是網民個人按照個人意誌發布的信息,所以議題的客觀性受到質疑與幹擾,議題的真實性也受到了影響。因此,網民們應該提高自己的判斷力,不浮躁、盲目跟風,讓公民新聞更加健康的發展,讓公民新聞的議程設置功能得到有效發揮。

參考文獻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14

②丹尼斯·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385

③⑤常昌富、李依倩:《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範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68、69

④馬靜初,《解讀網絡議程》[J].《青年記者》,2010(2)

⑥張昊、米彥澤,《公民新聞的議程設置》[J].《青年記者》,2010(7)

(作者:安徽師範大學傳媒學院學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