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網絡傳播中的民粹主義現象(1 / 2)

淺析網絡傳播中的民粹主義現象

傳媒e時代

作者:葉金品

【摘 要】民粹主義思潮在當今的媒體中盛行,這與媒體技術的日益更新有關,更有其社會根源——社會平民階層對精英階層的刻板印象和對抗心理。本文以網絡事件為例,分析“平民”和“精英”這對相對的符號在現今社會的解讀,和媒體言論的極端平民化傾向,從中發現民粹主義傾向。

【關鍵詞】民粹主義 平民階層 精英階層

一、民粹主義思潮的淵源和特點

由於沒有統一的核心價值體係,民粹主義總被曆史的洪流所衝刷,但也不妨礙我們從現實的案例中找回其原形。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民權和平權運動中,極端化的平民主義思潮盛極一時,並且對當時的社會政權和社會秩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通過對這兩次運動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民粹主義思潮的現形。

傳媒學界和業界在嚐試著揭示媒介民粹主義思潮的盛行,但什麼是民粹主義,我們仍對它的概念很模糊,這是由於當時社會運動或社會事件具體的曆史環境所決定的。我們可以根據已有的學術見解對民粹主義做一個明確的界定:民粹主義又稱為平民主義,它既是一種社會思潮,又是一種社會運動和政治策略。民粹主義的思想是極端化的平民主義,他們反對社會精英,否認英雄對曆史的作用。為何民粹主義總是以“人民”的利益為訴求點,並且時刻宣稱所有的社會運動和社會改革是為了“人民”的利益,民粹主義者認為,社會分為兩個層級,即平民階層和精英階層,精英階層在社會的上層,壓迫剝削處於下層的平民階層,所以民粹主義者是反對社會不公的主流。

在學術界有相關學者對民粹主義的曆史做出了比較清晰的劃分。第一代民粹主義可以追溯到19世紀,當時美國南部農民對政府激進行為的反對,這是民粹主義理論的雛形階段。20世紀六七十年代,席卷全球的民粹主義思潮被認為是第二代民粹主義,也稱為民粹主義的複興。而到了這一時期,民粹主義具有了描述某些政黨和領導人思想體係的特征。雖然庇隆在阿根廷民族解放運動中一再強調為了底層平民的利益,引領平民階層奪取政權,然而在革命勝利後,他卻變成了國家的獨裁者。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民粹主義再一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於是學界稱其為第三代民粹主義。這一時期的民粹主義被許多極右翼政黨所提倡並用來反對在政府中占支配地位的政治體製和某些重要議題,體現出了明確的對製度化的政治的民粹主義主張。

在美國的民權和平權運動時期,社會政治家倡導的是平民的利益還是潛在的政治私利,但可以看到的是,他們都以平民階層為先鋒,或至少會打著“人民”的旗號行事。綜合其本質,美國民權和平權運動時期的民粹主義則是突出了以往民粹主義的隱蔽性。雖然美國民權和平權運動隻是民粹主義曆史演變過程中的一個典型時期,但是,縱觀民粹主義的發展曆程不難發現民粹主義並不具有一個核心的、緊密的思想體係,而是一個跨時空逐漸演變的過程。而學界對此種現象褒貶不一,而基於一種貶義的思考,要讓人們在對此思潮認識時保持警惕的態度。我們要對民粹主義的多變性從它的曆史背景出發去研討其本質,這就不失片麵性和發展性。並且我們隻有把這種概念置於事件環境和社會背景下去分析它的特征才不失為一種可靠的途徑。

二、從網絡事件報道中解讀民粹主義

以“杭州飆車案”為例,事件發生後,引起了網民的極大關注,因為網民們對肇事者身份的猜測在廣大網民中傳播,這一事件一時成為輿論的焦點。網民的聲討洪流一波比一波強烈,這同時也給當地的政府以無形的壓力。首先,洪流的起始波是網民“爆料”關於肇事者的身份。“富家子弟”、母親是“政協委員”這些符號像一支鋒利的針刺激了民眾的中樞神經;接著,肇事者身份的標簽被貼上後,讓他的伴身符號再去刺激網民早已繃緊的神經,因而“F1賽道”、“跑車”這些符號無疑對當時的氛圍加了一把燃料,燃燒了整個事件的虛實,同時也燃燒了網民們狂歡的熱情。在雙方接受判決後的第二天,網上曝出“服刑的胡斌實為替身”的傳聞,頓時本已平息的事件又一次被網民炒得沸沸揚揚,在輿論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並對司法機關的公正性引起了質疑。雖然在事件調查中,當地交警部門公開就肇事者身份的傳言辟謠,但起初倉促的通報和事件本身的一波三折使網民對當地司法部門失去了信任,在群體感染機製的影響下,網民用自己的激言怒斥當地的司法部門,他們滿懷激情地行使著所謂的“正義”和“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