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事件中,網民的態度始終要為死者討回公道,並且使當地的司法部門經受了經久不息的質疑和批判。然而,仔細回顧整個事件之後,就會在理性中找到一點靈感。之所以網民引發的輿論攻擊波那麼強大,是因為死者“平民”的身份在這裏找到了認同感,而同時“富二代”為代表的精英階層在此事件中被民眾解讀成了對立的階層。這也暗合了中國當下社會平民“仇官”、“仇富”的傳統抵觸心理。
基於傳統思想“為富不仁”和權力階層對平民階層壓迫的經驗,尤其司法案件中的公平、公正性的無法保障,“反精英階層”的思想已深深紮下了根。因為具有民粹主義傾向的網民多數出於平民草根階層,他們的生活經曆較為負複雜,對社會精英階層的生活停留在想象層麵。因而在這樣的價值觀下,以自身的社會環境為基礎,他們解讀上述符號時,表現出對精英階層的抵抗心理,如果把雙方的角色換去,受害者變為“某房地產商”,網上的輿論就不會這麼激烈,那隻不過是一樁普通的刑事交通案。但因為雙方角色是“富二代”和“普通大學生”。這是一對相抵抗的角色。在民粹主義中,以平民為最合法的行為階層,如果受害方為平民階層,而施害方為精英階層,那就會立刻招致網民對精英階層的狂轟亂炸。這裏不論誰對誰錯,總之,是精英階層就應該被“炮轟”,所以民粹主義實質上是平民主義,他甚至因此被稱之為底層主義。他們本能的對社會的精英階層充滿敵意,以伸張“沉默的大多數”的利益和意見為己任,對抗精英和政客。
這些民粹主義的特征在“杭州飆車案”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飆車者身份被曝為“富二代”後,網民的言論就開始了攻擊,並開始“人肉搜索”將肇事者的所有資料公布於網上,並對其本人和家屬展開激烈的批判。“富二代”這個符號作為社會既有財富繼承者的代表一開始就引起網民的關注。而在事件高潮階段,肇事者母親是政協委員的說法更迎合了網民悲憤而失去理性的心理。暫且不論此二者的身份是否屬實,此時他們的身份符號已掩蓋了事實真相的承載量。因而網絡輿論一直呈上升的螺旋形狀,反精英階層的討伐聲已達到鼎沸的階段。然而,這出“批判劇”似乎謝幕得有點早,還沒有讓網民過足癮。在事件後期網絡上又爆料“服刑的胡斌實為替身”,而在“批判劇”上部中未清醒過來的網民,又開始了續寫下部的任務。基於以往司法不公的經驗,加上此時網上的謠言,正好印證了平民階層與精英階層對抗時的悲慘下場。經過一段循序漸進過程的培養,網民的態度始終如一,而且更加堅定,誓言要為死者討回公道,嚴厲懲罰“真凶”。在此事件中網民對指責對象身份及其周圍的人際關係的批判都體現了民粹主義的特征。
正如在“杭州飆車案”中,精英階層被定義為道德淪喪的階層,這種價值的判斷更是印證了民粹主義的極端平民化傾向。民粹主義的詞典中,所有合法性和權威性詞彙均源自於社會的底層,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是品德高尚的代表。民粹主義者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美德隻存在於普通人身上,他們是占絕對優勢的大多數,美德也存在於集體的傳統中。”民粹主義者認為“人民”才應該擁有權威,但是對“人民”的概念較為模糊,所以民粹主義者很少強調哪些是“人民”,而在強調哪些“不是人民”。
參考文獻
①俞可平,《現代進程中的民粹主義》[M].《戰略與管理》,1997(1)
②林紅:《民粹主義——概念、理論與實踐》[M].中央編譯社,2007
③一冰,《“杭州飆車案”報道看網絡條件下的輿論監督》[J].《中國記者》,2009(6)
④唐小兵,《底層與知識分子的民粹主義》[J].《南風窗》,2008(3)
⑤謝靜,《民粹主義——中國新聞場域的一種話語策略》[J].《國際新聞界》,2008(3)
⑥王君玲、石義彬,《網絡事件中的民粹主義分析——以“哈爾濱警察打死大學生”為例》[M].《國際新聞界》,2009(4)
⑦陳龍,《Web2.0時代“草根媒介”的民粹主義傾向》[M].《國際新聞界》,2009(8)
(作者單位:福建莆田廣播電視台仙遊記者站)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