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象學角度探析“微博假新聞”現象
傳媒e時代
作者:劉冠楠 陳超飛
【摘 要】從2009年8月“新浪微博”產生至今,微博以其集成化和開放化的特點備受中國網民青睞,迅速躋身於眾多媒介前列,擁有廣泛的影響力。正當微博開始彰顯其強大的媒體功能時,“微博假新聞”層出不窮。本文結合具體事例,從現象學角度分析新聞傳播過程中“微博假新聞”現象。
【關鍵詞】微博 假新聞 現象學
微博是一個基於用戶關係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台,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國twitter。隨著微博宣傳影響力的擴大,一些意見領袖的觀點可以迅速形成輿論場,某些新聞的第一手資料甚至是由一些名不見經傳的草根微博發布的。正當微博開始彰顯其強大的媒體功能時,微博的弊端也開始逐漸顯現,從“金庸被去世”“日本大地震”到“淄博狗狗被販運”等一係列“微博假新聞”層出不窮,在社會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假新聞在微博中的滋生、傳播與影響十分廣泛,這既與微博的自身特性相關,也與微博使用主體在媒介環境下的異化有關。
現象學是興起於二十世紀初的一種現代哲學方法,其創始人是德國思想家埃德蒙·胡塞爾。後經過羅曼·英加登、米凱爾·杜夫海納、海德格爾等眾多學者的努力,現已成為一門顯學,並延伸到了各個學科領域。本文將結合具體事例,從現象學角度分析新聞傳播過程中“微博假新聞”現象。
一、柏拉圖之“洞穴理論”(以“金庸被去世”事件為例)
柏拉圖在《洞穴之微笑》中曾經表達了一種觀點,他認為“所有事物本質上說都隻是永恒思想的影子。但是,很多人都滿足於虛偽的影子。他們就像洞穴人,在牆上看到影子,但從不自問是什麼創造出影子。”這就是著名的“洞穴理論”,通俗點來講,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滿足於自我世界的思考,而沒有在試圖接近真實。即使我們的思考接近真實,也不能確定是否能夠完美地反映客觀世界。事件的背景、各自的立場都嚴重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形態。
網絡平台基本消除了身份、地域和時間障礙,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借用各種身份發表觀點。與傳統媒介不同,微博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弱化了把關環節,為網民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信息分享平台,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原創、轉發、評論等方式來傳遞信息。於是乎,微博假新聞就此誕生了,不明真相的公眾瘋狂轉發、評論,間接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傳十,十傳百,三人成虎,一發而不可收拾。
2010年12月6日晚,新浪微博實名認證用戶“中島”發布的一條信息瞬間引起廣泛關注:“剛剛得到消息,著名武俠作家金庸,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中腦炎合並胼胝體積水於2010年12月6日19點07分,在香港尖沙咀聖瑪利亞醫院去世。”這個消息如炸雷般迅速在微博中被轉載,其中不乏眾多意見領袖,很多網友紛紛通過各種渠道求證其真實性。然而,當眾多網友、媒體開始陷入一片慌亂的討論中,發微博者很快又發微博致歉:“因本人飯後失察,誤信歹人謠言,以為金庸先生真的仙逝,並亂發感慨,此皆因本人為人粗疏,不學無術所致。由此給微博眾友造成困擾,我謹此致歉。”在該事件整個新聞傳播過程中,從假新聞的產生、傳播到最後的辟謠,隻用了大約兩個小時,然而留給我們的卻是深深的思考。當下,微博確實走進了網民的生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捷,讓我們能夠在第一時間知曉新聞信息並傳遞給他人,創造性的為新聞傳播開辟了一種新的方式。然而,我們也應該反思,當“我的言說已經偏離了我的思考,而我的思考又偏離了眼前的這個世界”時,是不是應該暫停“思考”,連接真實。